我校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教育教材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19-06-02]  阅读次数:


5月31日,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处长易军,我校杨斌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我校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以下简称“教育教材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在顺利完成第一个建设周期(2005-2013年)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我校与语信司于2013年10月续签了共建协议,继续开展第二个建设周期(2013-2018年)的各项工作。根据我校与语信司续签的共建协议以及《国家语委科研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教材中心于2018年9月递交了第二期建设总结及第三期建设申请,12月18日迎来了语信司的第二期建设实地考察,12月30日提交了第三期建设规划,今年的4月15日在京签订了第三期共建协议,当即组建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为本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音序)有:陈双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委员)、耿虎(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常务副主任、教授)、郭熙(暨南大学教授、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高精尖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史晓东(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主任)、苏新春(厦门大学教授、教育教材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陶己(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编审)王岱(北京第80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委员)、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谢仁友(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室主任、编审)、杨书松(厦门第6中学特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余桂林(商务印书馆辞书中心主任、编审)、赵世举(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洪波(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编审、语言资源开发中心主任)。

学术委员名单由林木顺副处长宣读,田立新司长、杨斌副校长共同为委员颁发聘任证书。颁发聘书仪式后,由苏新春主任向各位委员汇报教育教材中的第三期建设规划,其中重点介绍了中心任务、发展思路、成员队伍的新调整与新举措。委员们审议第三期建设规划,并给出了中肯而及时的意见与建议。

赵世举教授认为中心的定位明确,已有成果具有标识度,未来要在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战略的资政工作上多做文章,同时重视理论建设。陈双新教授认为建设规划中对于“研究史”的设置非常好,聚焦台湾语言政策非常好。在研究思路上从客观描写走向主观研究,可以多做一些智库性研究,发挥机构的科研辐射力。耿虎教授认为此次建设规划中的课题招标非常有意义,对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关注是中心很好的科研拓展方向。文秋芳教授认为可以依据国家教材基地建设要求继续完善中心的各项科研与管理工作,边做边建设,争取早日成为基地。杨书松特级教师认为中心可以拓展范围,对高中阶段的教材予以关注和研究。王岱特级教师认为在未来应该将统编教材的研究纳入中心的核心研究任务中。周洪波总编认为中心一直以来注重团队的年轻化,培养后续科研骨干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将部编本教材的研究应作为重中之重。李宇明教授提出拓展学科、贴近现实、重视教师素质研究三个方向,同时建议教材中心在研究的视角上要向语文课标、义务教育的顶层设计方面延伸。

田立新司长表示中心成立多年以来,标志性成果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上半段刚发布了《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这样重要的成果,马上就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就中心下一步的发展,共同谋划和商议,继往开来,体现了中心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求真务实的精神。中心在厦门大学历任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做得很好。非常有特色,立足于教材语言的研究,创立了教材语言研究的理论体系,围绕体系建设、基础建设做工作。教材语言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开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发挥区域优势,对两岸语文教材进行比较性的研究,资政报告得到了部领导的批示。密切关注台湾语言政策动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感谢厦门大学的领导对中心一如既往的关怀和支持。各位委员对中心下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希望,都提得非常到位。希望中心立足厦门大学的特色,有新的定位、新的任务、新的方向,更好地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战略、服务基础教育。在十四年基础上,明确定位,不断拓展和延伸加强成果转化。

最后,苏新春主任感谢各位委员并认为各位委员、领导提的建议非常贴切、有用;特别感谢国家语委两位主管领导、学校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自始至终亲临会议,支持和指导教育教材中心发展。苏新春表示教育教材中心已有的成果是过去时,对未来的发展,现在觉得有差距、有方向,还需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今后将就如何提升研究境界、主动参与到国家的教育教材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


(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