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语言学研究有悠久的传统,1921 年成立以来,沈兼士、余謇、杨树达、黎锦熙、周辨明、罗常培、林语堂等著名语言学家都曾执教于此,形成了理论创新、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后经黄典诚、洪笃仁及何耿镛、李如龙、郑文贞、许长安、周长揖等专家的辛勤耕作,厦门大学语言学在方言学、汉语词汇学、汉语音韵学、语法学、文字学、文字改革史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尤以闽方言研究享誉国内外。
目前,厦门大学语言学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综合性平台优势,注重语言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2002)、厦门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03),2005年教育部与厦门大学共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等。这些基础建设为厦大语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李如龙、苏新春、李无未等专家的带领下,厦大语言学在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词汇计量研究、教育教材语言研究、词典语言研究、中外汉语音韵学史、语言人类学、语料库语言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取得大量成果,形成了新时期研究特色。
早在1986 年厦大中文系就成为我国第二批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培养单位。现在,厦大中文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在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下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博士点,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下有五个研究方向:应用词汇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人类学、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下有三个方向:汉语音韵学、汉语训诂学与汉语文字学、汉语方言学。
一、应用词汇学方向:学术带头人苏新春教授(博导)。本方向在词汇计量研究、面向机用的语义词典建设以及教材语言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1.词汇计量研究。把数据库技术应用于词汇理论与词汇发展规律研究,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层级构成、演变、词汇实际应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2.词典学问题研究。对规范词典、义类词典的编纂原理、方法、规律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3.教材语言研究。致力于对教材语言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作出宏观的理论建构,建设教育教材动态流通语料库。本方向有关母语教材的语文教材和史地、数理化等学科教材的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之一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2011的六个年度报告。该方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等众多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
二、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学术带头人郑通涛教授(博导)。厦门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之一。近年来还相继被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汉办确立为“华文教育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基地”和“中国孔子学院南方基地”。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网络学习策略,偏误分析。2.汉外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3.现代教育技术与第二语言教学。在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建设、多语言网络平台建设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三、语言人类学方向:学术带头人邓晓华教授(博导)。该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南方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比较、闽客方言比较、汉日方言比较。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语言与人种基因、语言与族群、语言与地理分布、语言分类的计量模型、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及时间的预测、语言与政治、原始语言与原始文化社会重建、文字起源的人类学观察、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多种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移民社会与方言史、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掌握语言的横向对比和纵向比较方法,对语言的类型特点和演变规律等进行研究。该领域曾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四、理论语言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周昌乐教授(博导)。研究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各相关各学科发展、熟悉和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跟踪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动态。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展开对语言特别是对外汉语的认知研究,注重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注重比较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建构具有多学科视野的比较语言学理论体系。该方向在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备受学界关注。
五、计算语言学方向:学术带头人郑泽芝教授(博导)。本方向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语料库量化实证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内在规律、探索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计算方法;对语言的量化计算,计算词典学、语感测量与计算等进行研究;建设面向语言信息处理,面向汉语教学的语料库、知识库等基础资源;开展汉语隐喻、指代、预设等方面的认知与计算研究工作,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支持,采用先进的脑电设备和计算技术,开展汉语语言学前沿性研究工作。该方向曾获得多个自然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项目立项,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该专业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均具有博士学位的9名。
一、汉语音韵学方向:学术带头人李无未教授(博导)。该方向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立足闽语研究,联系其他汉语方言,注重汉语语音发展史研究的同时,加深方言词汇、语法等领域的研究,积极拓展方言学术研究的社会实际意义。在日本北京官话教科书语音、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史等方面创获很多,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宋元吉安方音研究”、“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言研究”、教育部“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史”以及福建省“朱熹文献语言通考”等项目,展现雄厚研究实力。
二、 汉语训诂学与汉语文字学方向:学术带头人曾良教授(博导)。该方向侧重研究侧重佛教与敦煌文献、训诂学和汉语俗字等领域,利用数据库,运用人、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语料,构建词汇系统,发掘不同时空条件下代表性文本的词汇特征。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百种明清小说俗字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的“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与整理”、福建省社科基金资助的“明清通俗小说语汇演变研究”等项目。
三、汉语方言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刘镇发教授,该方向对闽、客、赣方言进行卓有成效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东南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和东南方言特征词研究,探讨东南方言"底层"问题和相关历史问题。该方向研究的各种专著如《香港客语及粤语方言研究》、《方言及方言史论集》,以及发表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的系列论文,如《温州方言在过去一百年间的元音转移》等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学术影响。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斯氏200词与闽粤客赣方言年代亲缘关系的计算研究”工作。
该专业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2名,4名讲师,均具有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