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受邀参加“东亚文化圈古辞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07-02]  阅读次数:





6月30日至7月1日,我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主办,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协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文化圈古辞书研究”,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从到消失的那些部首》的学术报告。

苏新春教授认为《说文》540部首是汉字首个部首系统,具有极高的地位,向来被认为是“字根”“字原”,而《康熙》214部被为是现代部首的初始。从《说文》到《康熙》中间消失了300多个部首,报告主要从“《说文》到《康熙》失去了哪些部首?失去的部首归到哪里去了?它的部属字如何处理?归到哪些部了?部首撤并的原因是什么?撤并后给汉字形义合一的归类带来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论文认为消失的部首主要是叠体部首、合体部首、正反体部首、无部属字部首、表理念的部首。通过消失了的部首及所属字的重新归类,表现出从部分字的“凡有所属”向整体汉字归并的演变趋势;提升了部首在字形上的“类属性”;部首在语义上由“形义合一”的“小”向“大类”的转化趋势;大大加强了汉字归类、学习、使用上的应用价值。苏新春教授认为《说文》解决了汉字字形整理、归类的从无到有问题。《康熙》解决了从有到精的问题;解决了汉字由具象形到抽象“”演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论文报告反应热烈,得到了在座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本次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科建设经费、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韩国传世汉字字典文献集成”(14ZDB108)共同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韩国传世汉字字典文献集成”(14ZDB108)以韩国传世汉字字典编撰刊刻时间为线索,以字典内容特征为分类标准,以单书为选择单位,全面汇集影印善本文献资料,最终目标即形成具有系统性、原始文献性、综合研究性的大型资料汇编。该汇编计划系统收录韩国晚近数十种善本字典的原始形态,并附提要和索引于每种文献,力图全面呈现汉字形音义在韩国传播使用演变轨迹。照应到内容、体例、分期、材料类型以及语料的技术处理等环节,总课题分解为以下四个互相联系的子课题:字书类、字谱类、韵书类、词书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此课题是促进世界汉字文化遗产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基于域外汉籍的汉字本体研究、汉字传播研究,可以扩大近代汉字的研究领域,是中国文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近年来,关于域外汉籍的整理与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学者们不仅关注汉字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和使用,也关注汉字在周边国家、民族地区的传播和使用。不论从古文字、近代文字、现代文字、比较文字学研究各方面来看,域外汉字字典及汉字资源研究领域都在日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