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师生出席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6-04-07]  阅读次数:


2016 年 4 月2日至4月3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与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协办的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知名语言学家、词汇学专家莅会及发言,并特别邀请来自俄罗斯、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的词汇语义学专家在会中举办系列学术讲座。

我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受邀以会议学术委员的身份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对一级常用汉字表(3500字)的词汇学思考”,该论文考察3500常用字能充当单音词的情况,提出它们之间存在四种情况:只能作词,兼作词与词素,只能作词素,表音节。甄别字与词的关系,对研制基础教育学习性词表,对处理字表与词表的关系,对字表频率的利用,都有借鉴作用。我中心14级泰国籍博士生陈昌旭同时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议上参与分组讨论、发表了 “汉泰多对一易混淆词分析”的一文,该论文以《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为对象,考察了汉泰语多对一易混淆词的数量及类别,探索及分析了各类易混淆词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会上分组讨论阶段,我中心培养的历届优秀博士、硕士也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余桂林分享了“网络谐音词浅析”, 他探索了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的谐音词的形式、特点、价值及其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词语在词典中的呈现形式。李安的论文 “义类组合的区别性和严整性——以肢体动作类动词的宾语搭配为例”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和两亿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为研究材料,以肢体动作类动词的宾语搭配为例讨论将义类词典用语描写词语搭配组合的问题,注重考察义类组合规则的区别性、严整性,以一个完整语义类的动词作为考察对象,得到了具体的数据。宋贝贝发表了“现代汉语动名型复合词词义透明度理论建构”,文章以“义位成分”为核心内容建构了动名型复合词词义透明度理论,介绍了义位成分的含义、特点、类型、层级、提取、重要性等级等,发现义位成分的种类、数量、组合模式、义位类型等成为影响动名型复合词词义透明度的语义因素。王珊的题目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级多义词的例证研究”,文章在CCL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国际汉语通用教学大纲》(2014)中100条常用中级双音节多义词的句法功能进行分析,选取适合于汉语学习者的例句,探讨汉语中级多义词的例证问题。

会议于4月3日下午圆满结束,参会人员均表示收获满满,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