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20世纪语文教材语言研究”课题研究初稿讨论会在我中心会议室召开,参与人员有苏新春、郑泽芝、赵怿怡和陈思。
与会人员报告了各自课题组的进展,李焱老师传来了详细书稿提纲。会议主要围绕赵怿怡老师的初稿进行了详细讨论,逐章逐节交换了写作意见,详情如下:
一、本课题的定位。现国内关于20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有三大课题,一个是关于语文课程史的研究,一个是关于语文教材史的研究,另一个就是我们这个“语文教材语言”的研究。三者互为映证,但各自的定位与重点又有明显区别。“语文教材语言”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本书的写法。教材语言研究在我们中心已进行了10年,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操作方法与写作规程。但按照这个思路来写作本书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以前的写法是服务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而现在的“20世纪语文教材语言研究”,则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要在思想、观点、材料三者的结合上,做到融为一体,要改变绿皮书的写作思路。不仅停留在实态描写层面,以论为主,以所调查的那个时段教材语言特色、规律、趋势,梳理描写作为论点的支撑,以展示所选时段教材语言的特色为目标。
三、在章节安排上,第一部分可按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所选用教材介绍——语料库建设顺序安排写作内容。这部分是语文教材语言分析的大背景。
在分析中要按章按节,分别突出教材语言的关键知识点。如用字部分,有字种、字量、生字、生词、复现率(台湾同时期教学大纲揭示语文教育字词目的);如不同汉字教学法的对比,如对比集中识字V.S.分散教学。在分册、分年级、分学段、分小学初中的划分中,要注重对分级分层的理由、原则的阐述,及对分级分层研究效果的对比和论述。
四、进度安排
本丛书的六种子目如下: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语言研究》(20世纪初至1949年)
《建国17年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20世纪中期1950—1966年)
《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20世纪中期1966-1976年)
《改革开放23年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20世纪后期1977-2001)
《新课标基础教育学科教材语言研究》(21世纪以来)
《20世纪基础教育汉字教学研究》
著作责任者分别为苏新春著、赵怿怡、罗树林、李焱、郑泽芝和董兆杰。出版时间介于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目前难度最大的是要在今年9月交稿的第二种和第六种,由赵怿怡老师和苏新春教授勇担重担,加紧完成。
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
201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