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下)

发布时间:[2015-09-10]  阅读次数:



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下)

苏新春 郭光明 宋贝贝

二、著作


2013年全国共出版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著作(含词典、论文集)60余部,如李行健的《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苏新春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刁晏斌的《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等。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在本年度取得了重大成就。

1.词汇语义研究体现为宏观与微观研究并举

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著作数量最多的是对词汇语义的研究,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共有11部著作。这些著作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宏观角度介绍词汇语义学理论,涉及这一理论的方方面面。如本年度词义研究的代表作有两本:一是刘茁的《杂糅与会通——词汇语义学与修辞的交叉研究》,对词汇语义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集中讨论了构词法、语义关系、语义演变等问题,论述内容较为全面。裴瑞玲、王跟国的《汉语词义问题研究》详细讨论了词义类型、词汇演变、探求词义的原则、释义方式以及词汇学与训诂学、语义学的联系等问题。孟凡茂的《语法语义研究新视野》针对传统词汇理论的不足,从意义—形式界面的视角,结合框架语义学、语义结构及构式理论,探讨汉语词汇问题。一类是从微观角度探讨与词汇语义相关的问题。如李葆嘉《现代汉语析义元语言研究》基于人本主义语义观建构了析义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重新界定了义征的性质,细化了义征提取步骤、层级标注和评估方法,初步建构了“现代汉语析义元符号集”以及“现代汉语析义元句法集”。许艳平《现代汉语属性名词语义特征研究》以223个属性名词为研究对象,依据词典及语料库确定了属性名词的语义框架,对与句法结构相关的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属性名词的语义特征系统。

2.新词语研究涉及新词语词典、网络用语及流行语研究等方面

本年度新词语研究的专著共6部,主要是有关新词语词典、网络用语及流行语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侯敏、邹煜主编的《2012汉语新词语》共收录了2012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新用法525条。余志伟、陈立明的《网络新语漫谈》是一本通俗、全面介绍网络新词语的科普著作,对网络新词语的含义、来源、使用等进行了通俗、详细的解释。它对普通读者了解时下流行的新词新语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徐朝晖的《当代流行语研究》重点分析了流行语产生的动因、范围类型、语言结构特色、语言运用价值及语言模因现象,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新词语提供了极大帮助,同时也为词典编纂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

3.词汇与词典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本年度关于词汇与词典的著作共15部(包括词典),研究成果较多。李行健的《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是李先生从事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近十五年来的成果总结,内容包括辞书编纂与词语研究、新词新语研究、词语的发展演变、词语规范总论、具体词语的规范化、方言词语研究等多个方面。苏新春的《词典与词汇的计量研究》主要从词汇学与词典学结合的角度,系统论述了词典学与词汇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词典学来看论述的问题有词目、词典版本、释义标注、释义、注音、词典选目、释义元语言、语义分类词典等;从词汇学角度来看论述的问题有词汇单位、词汇演变、词语性质、词义、语音系统、词语性质、词义系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充分吸收词典的成果,促进词汇理论的研究;同时对词汇理论的扎实研究也能促进词典编纂水平的提高。除了对词汇与词典的理论探讨外,本年度还有较多研究成果是关于词典编纂实践的,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词典的出版。有语义分类词典,如苏新春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在充分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按五级语义层编排,建构了一个词量庞大、覆盖面广、层次清楚、分类合理的词汇分类体系,是近些年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进行义类词典编纂实践的优秀代表;有学习词典,如王海峰,薛晶晶,王景璞的《现代汉语离合词学习词典》为离合词学习与教学提供重要参考;有用法词典,如于明善《新编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搭配详解词典》、黄建华的《同义近义反义词组词造句多音多义词词典》等。从词典涉及的词语类别来看,多数是熟语词典,如刘占锋《成语通检词典》、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杨金华《汉日双解常用习惯用语词典》、王士均《歇后成语词典(第2版)》、李行健《现代汉语成语规范大词典(第2版)》等。

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本年度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的著作共6部,这些研究注重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孙晓明、吴应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词汇等级标准研究》探讨了制定词汇等级标准的理论问题,认为词汇等级标准的确立应该从语言交际出发,考虑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区分的原则以及词汇等级与交际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汉语词汇等级的标准,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可行性参照和依据。徐品香《对外汉语教学词语英文译释研究》以对外汉语初级教材生词的英文翻译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教材生词英文翻译、注释的处理方式和译释类型,并通过对教师课堂词汇教学中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对策。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研究》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探讨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学习者采取不同的调控方式对汉语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将理论与应用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5.词汇比较注重词汇语义的比较

本年度关于词汇比较的著作共4部,相关研究注重对不同语言词语意义的比较。如王洪明《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对汉语语义元语言理论进行初步构建并对俄汉阐释动词元语言释义进行对比分析。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理论以及认知语义学的框架理论对汉英两种语言中视觉词汇的语义进行对比研究。作者将视觉词汇的语义延伸方向分为五个域,分别为物理环境域、时间空间域、社会交往域、情感态度域和思维认知域,在词典和语料库的基础上探讨了视觉词汇向这五个域的语义延伸状况。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从英汉词汇系统理据现象、理据研究传统、理据类型、理据程度的异同人手,得出如下结论:(1)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居主导地位的系统;(2)英汉语有诸多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3)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6.词汇理论和宏观方面的研究重视系统性研究

本年度关于词汇理论和宏观方面的著作共4部,对现代汉语词汇综论或理论的某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如王庆的《词汇学论纲》是一部综论性著作,研究内容包括词的概念的理论思考、词的单位的具体认定、词的分类、词义的分析与理解、新词的生成机制、词与词的关系、词汇与语言接触、词源研究、词典学研究以及词的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刁晏斌的《当代汉语词汇研究》对当代汉语词汇的语素、造词、词义和词用等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李晋霞的《词与短语区分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探讨词与短语的划界问题。 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了语义词化、词感等问题,实践方面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论证了使用频率、结构类型、音节长度、自由与黏着、概念类型等对中间状态的词感的影响,重点考察了三音节单位、固定短语、重叠形式及个别类型外来词的词感问题等。孙银新的《现代汉语词素系统研究》对现代汉语共时系统的全部词素进行宏观研究,具体探讨了现代汉语词素的语音、语义、语法等各类聚合系统,揭示了不同层次上词素聚合系统的特点。

以上六个方面是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著作所重点关注的方面,相比之下,还有一些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如:(1)词类、构词、词汇化研究。本年度未出现相关著作。(2)方言词汇研究。仅有董绍克等《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这一部著作。(3)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本年度未出现相关著作。(4)词汇与文化研究。本年度未出现相关著作。(5)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本年度只有一部相关著作,即韩蕾《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


三、会议


1.第十四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3)

2013年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其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第十四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3)的成功召开。研讨会于2013年5月10日-13日在郑州大学成功召开,约有1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参加,围绕汉语词汇语义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等)展开讨论。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前沿,对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第四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另一个标志是第四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该研讨会于2013年8月23日—25日在内蒙古大学举行,由山西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版单位的8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代表们集中地就汉语语汇学的理论方法、教学科研、辞书编撰、方言语汇等问题分组展开了广泛探讨和深入交流,对词汇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中国辞书学会中青年辞书工作者第七届研讨会

本年度与辞书词汇相关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辞书学会中青年辞书工作者第七届研讨会的召开,该研讨会于 2013 年 6 月 21—22 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近三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议题是新词语研究和新词语词典编纂,会议的特点是:议题相对集中,讨论气氛活跃。这次会议的召开推进了新词语词典的编纂与新词语研究的深入。


四、课题


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学共立资助课题25项,其中教育部基金课题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科学基金课题1项。这些课题分布于词汇研究的多个领域,涉及词义方面的有《第十四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王忠勇,郑州大学)、《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王云路,浙江大学)、《多义词义项关系类型与词义消歧策略研究》(李安,山东大学)等;涉及词类的如《语义演变视角下源于短语的汉语虚词研究》(周莉,吉林大学)、《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动词语义表征与动态论元结构研究》(张韧,南京大学)、《汉语介词语义演变模式研究》(马贝加,温州大学)、《名词本体研究和名词组的语义结构模型》(陆烁,中山大学)等;涉及方言词汇的有《明代-民国时期方志所载方言词汇研究》(曹小云,合肥师范学院)、《基于大规模语料的北京话虚词的发展演变研究》(崔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及中文信息处理中词汇问题的有《基于概率主题模型的词义计算及应用研究》(金澎,乐山师范学院)、《面向语义检索的汉语名名组合自动释义研究》(王萌,江南大学);涉及词汇习得与教学的如《面向二语习得的汉语双音复合词构词及词汇语义的认知研究》(张巍,上海师范大学)、《基于语料库的词根词缀习得顺序研究》(姚鸿琨,莆田学院)、《外国留学生汉语词汇认知发展模式研究》(洪炜,中山大学)、《语料库视角下的对外汉语语义韵习得研究》(李芳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此外还涉及到了词汇化、词典与词汇、字母词、词汇语音和语言对比与词汇等领域。这些课题的立项,一方面表明这些领域是本年度词汇研究的热点,尤其在词义、词汇习得与教学、词类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在这些领域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比如方言词汇、词典与词汇、中文信息处理中词汇问题等。


五、结论


纵观2013年的词汇研究,可以说收获颇丰,研究视野开阔,角度较为全面,挖掘深入,有理论阐释,也有应用探索,有微观考察,也有宏观分析。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论著重点关注的方面有:词汇语义研究、新词语研究、字母词研究、海峡两岸词汇研究、词汇理论与宏观方面研究、辞书词汇研究、二语词汇教学、习得中的词汇研究、词汇比较研究等。研究的薄弱方面为:词汇的语音研究、词类、构词、词汇化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词汇比较、词汇与文化的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除此之外,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中国当下的语言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由单言单语生活快速向双言双语生活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家共同语、方言中的词汇问题(这也一直是学界的研究重点),而且也需要将研究精力放在民族语词、社区词甚至外来词上。这些薄弱方面在研究力度、广度、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相信在词汇学界诸位学者们的倾力研究下,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将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论文类

符淮青. 词义分析形式化的探讨[J]. 辞书研究,2013,01:4-8+93.

苏宝荣. 汉语复合词结构义对构词语素意义的影响[J]. 语文研究,2013,01:1-4.

周荐. 形的正反序与义的顺逆释——对另类复合词的另类思考[J]. 汉语学报,2013,01:12-18+95.

高晓虹,施春宏. 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从“腰封”及其相关词语的形义关系谈起[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3:41-50.

马清华. 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从动态系统原理下的音义关系看[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1:55-64.

王楠. 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及语义类型[J]. 中国语文,2013,05:447-457+480.

杨文全,杨昊. 当代汉语常用词语义演变的个案分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2-15.

丁喜霞. 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J]. 语言研究,2013,03:25-32.

张庆文,刘鸿勇,邓思颖. 汉语动词复数的语义特征及表现形式[J]. 现代外语,2013,03:246-253+329.

龙青然. 汉语成语微观对偶的语义类型[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69-72.

黄树先. 比较词义札记[J]. 语言研究,2013,01:84-95.

温美姬. 客赣方言量词比较研究——以梅县话和南昌话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2013,04:5-10.

邱雪玫,李葆嘉. “被-”格式的演变轨迹及其语义模式[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01:161-172.

凃朝莲. 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J]. 学术论坛,2013,05:96-98.

李思思. 择善与恶搞:由“吊丝”入选看网络用语的价值取向[J]. 江汉论坛,2013,05:138-140.

周启强,谭丹丹. 从模因论看网络新词语的构词特点[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39-141.

夏中华,姜敬槐. 现阶段三音节新词语大量产生原因的探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78-82.

周美玲,黄伟群. 近五年新词语中表人群的类后缀发展——以2006-2010年新词语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88-92.

方清明,彭小川. 从认知—心理视角研究新词语[J]. 语言文字应用,2013,03:79-87.

李宇明. 形译与字母词[J]. 中国语文,2013,01:77-79.

刘涌泉. 汉语拼音 字母词 全球化[J]. 中国语文,2013,01:79-80.

陆俭明. “汉语危机”论可以休也[J]. 中国语文,2013,01:80-82.

汪惠迪. 欢迎字母词时代的来临[J]. 中国语文,2013,01:82-84.

孙宏开. 《现代汉语词典》应该积极反映客观语言生活[J]. 中国语文,2013,01:84-85.

苏宝荣. 字母词的“风波”与汉语的规范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4-6.

苏新春,吴晓芳. 字母词的生命力与局限性——兼论《现代汉语词典》处理字母词的慎重做法[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1-14.

侯敏. 尊重语言事实是词典编纂的重要原则[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10.

张铁文. 字母词使用是语言接触的正常现象[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9-22.

汪磊. 网络交际中的字母词及其发展走势说略[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18.

张怡春. 《现汉》(第6版)“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修订情况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23-26.

曾毅平. 论两岸对外汉语教学融通词表的研制[J]. 江汉学术,2013,04:60-67.

刘红妮. 结构省缩与词汇化[J]. 语文研究,2013,01:22-30.

吕海霞. 谈复合词的动态性[J]. 韶关学院学报,2013,01:125-128.

苏新春,宋贝贝. 用基本层次范畴透视现代汉语动词类基本词汇[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5-21.

王希杰. 词汇学是关系之学[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20-26.

李葆嘉. 词汇语义学史论的壮丽风景[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4.

张莉. 词义类型学研究[J]. 语言研究,2013,03:33-39.

苏新春. 从《现代汉语词汇》到《现代汉语词汇学》——回顾葛本仪先生的词汇学思想与成就[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02:12-16.

曲丽玮,林明明. 近五十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200-201.

江蓝生.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概述[J]. 辞书研究,2013,02:1-19+93.

苏新春,邱燕林.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凡例的修订及启示[J]. 辞书研究,2013,02:34-44.

张博.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修订的类型及特征[J]. 辞书研究,2013,02:25-33+93-94.

苏宝荣. 以理论研究引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在规范化上取得新突破[J]. 辞书研究,2013,02:20-24+93.

谭景春. 加强研究,提高质量——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条目修订[J]. 辞书研究,2013,02:45-51.

邢红兵. 基于语料库的词语知识提取与外向型词典编纂[J]. 辞书研究,2013,03:36-41+94.

邢福义. 词典的词类标注:“各”字词性辨[J]. 语言研究,2013,01:1-9.

尹洁. 义项界说综论[J]. 辞书研究,2013,03:21-29+94.

何元建. 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原则、类型学特征及其对语言习得的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04:483-494+639.

林华勇,吴雪钰. 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5:10-18.

洪炜,陈楠. 汉语二语者近义词差异的习得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2013,02:99-106.

詹卫东. 计算机句法结构分析需要什么样的词类知识——兼评近年来汉语词类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语文,2013,02:178-190+192.

王弘宇. 对外汉语教材词类标注的考察角度与处理原则[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5:35-43.

邓耀臣,冯志伟. 词汇长度与词汇频数关系的计量语言学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3:29-39.

孙玉文. 汉语双音词两音节之间语音异同研究[J]. 语文研究,2013,03:1-7.

赵贤德. 关于汉语异读词读音单音化问题的思考[J]. 齐鲁学刊,2013,02:157-160.

丁加勇,罗够华. 论汉语集合名词的再分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55-157.

胡斌彬. 成语“呜呼哀哉”的词汇化历程及相关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5:57-64.

褚俊海. “美轮美奂”的词义及其成词过程——兼论词汇化与词法构式的关系[J]. 古汉语研究,2013,01:75-80+96.

王东海. 立法语言中的法律常用词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89-95+101.

方环海.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 海外华文教育,2013,02:139-145.

李文洁. “X奴”式流行语的语言机制及其语义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42+47.

王娟. “拭”“揩”“抹”“擦”“搌”的历史演变与方言分布[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79-183.

刘楚群. “别解”造词理据及规范问题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52-56.

张树筠,王鹏. 网络新词语认知语用探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09-112.

关英明,刘晶晶. 由新词语审视隐喻的生命力[J]. 北方论丛,2013,01:54-56.

黄兵. 新时期英汉语言接触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 湖北社会科学,2013,07:134-136.

孙夕珺. 基于辞书整理的大陆与台湾汉语外来词对比分析[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22-126.


2.著作类

李行健.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苏新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刁晏斌.当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刘茁.杂糅与会通——词汇语义学与修辞的交叉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侯敏、邹煜.2012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余志伟、陈立明.网络新语漫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