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下)

发布时间:[2015-09-10]  阅读次数:





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下)


苏新春 宋贝贝 郭光明



四、课题


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学共立资助课题16项,其中教育部课题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这些课题分布于词汇研究的多个领域,涉及词义方面的有《汉语词汇误解误用义产生的动因与机制研究》(顾军,安徽师范大学)、《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单音多义词义项分布研究》(李仕春,广西大学)、《大规模汉语历时语料库建设及词汇语义变迁研究》(胡俊峰,北京大学)等;涉及新词语的如《基于潜在语义对偶空间的新词翻译自动识别方法研究》(王明文,江西师范大学);涉及方言词汇的有《闽南农村汉语方言词汇变化研究》(付义荣,集美大学)、《汉语方言定指量词的语义语用互动研究》(李旭平,浙江大学)、《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北京话词汇新分布研究》(王伟丽,首都师范大学);涉及词汇教学的如《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教材词汇多角度研究》(周小兵,中山大学)等。此外还涉及到了词汇化和词汇理论等领域。这些课题的立项,一方面表明未来在本领域将产生一批原创性、基础性、理论性、现实性都很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表明汉语词汇学研究正在受到政府与学术主流的重视和鼓励。当然,我们希望这种重视和鼓励的力度能够越来越大,以促进词汇研究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五、启示


通过与前一年对比,2014年的词汇研究在论著数量上显然有较大落差,考察其中的原因,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词汇研究的成果与之前的学术会议、立项课题关系密切。比如2012年10月在山东大学召开的“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有2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14篇。其中有不少的优秀论文在2013年得到陆续发表,如江蓝生的《第6版概述》、苏新春、邱燕林的《第6版凡例的修订及启示》、张博的《第6版释义修订的类型及特征》、苏宝荣的《以理论研究引领修订在规范化上取得新突破》、谭景春《加强研究,提高质量——谈第6版条目修订》等。此外,2013年还有一批学者如李宇明、刘涌泉、陆俭明、汪惠迪、苏宝荣、苏新春、侯敏,等等,专门著文发表对“字母词入典”问题的见解和思考,显然也是受此次会议热点议题的影响。

其次,词汇研究每年都会有研究热点。这主要体现在当年召开的代表性学术会议和立项课题上,比如2014年先后召开的代表性词汇学会议主要有“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汉语副词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汉语词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说明本年度学界的研究热点主要在词类、词汇与辞书、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词汇等问题上。此外,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学共立资助课题16项,其中,有5项是有关词义问题的,三项是关于方言词汇问题的,这两方面也应归入本年度的研究热点。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这些领域又将产生一批重要的词汇研究成果。

再次,词汇研究有大年、小年之分。从2013年的600多篇,到2014年的300余篇,仅从论文数量上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巨大落差。这其中不仅会受到之前一年(或两年)学术会议、立项课题的影响——因为成果发表周期使然;而且对于相同议题研究的充分程度也会对此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同样是研究词义、方言词汇、词典与词汇,2013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分别是90多篇、140多篇、90多篇,而到了2014年则只有20余篇、40余篇和20余篇。

最后,研讨会的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投入社会。因为每一次词汇学会议的召开,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我们期待这些参会的论文能够最大程度地投入社会,让更多的读者及时了解反映社会生活的最新词汇研究成果。2013年先后召开了“第十四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3)”、“第四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辞书学会中青年辞书工作者第七届研讨会”等词汇学会议,累计提交论文400余篇,但最终发表出来的只有300余篇,加上一些会议论文集的“拾遗”,还是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未能投入社会,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因为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会议论文。如何让会议论文为更多的读者所学、所用,是值得所有词汇研究者思考的新命题。


参考文献:

1.论文类

王华,高建英. 返回类位移动词“回、还、归、返”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J]. 语文研究,2014,02:43-48.

车淑娅,李秀芳. 义素外现:“头发”的复音化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7-152.

武文杰,徐艳. 现代汉语视觉动词语义相容度认知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90-92.

卜师霞. 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02-107.

宗守云. 从“到家”的演变看终点义到极致义的语义发展途径[J]. 世界汉语教学,2014,03:310-321.

袁毓林. “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J]. 语言研究,2014,03:1-12.

郭家翔. 随行义动词“从、随、跟”的演变模式[J]. 求索,2013,09:177-179.

邱丽媛,董秀芳. 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J]. 汉语学报,2014,03:55-64+96.

柴红梅. 汉语词义演变机制例探[J]. 浙江社会科学,2014,06:142-147+160.

王会波,钟如雄. 论汉语词义色彩变迁之动因——以“爪牙”、“复辟”、“锻炼”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177-181.

袁毓林. 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J]. 当代语言学,2014,04:379-395+500.

王晶. 认知语境作用下的词义理解——以汉语研究为例[J]. 外语学刊,2014,05:58-60.

袁世旭,张志毅. 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研究[J]. 汉语学习,2014,03:80-88.

李小平. 河北方言中的语气助词“着”[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48-54.

热西旦?马力克. 哈密方言的“呢”[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141-143.

胡一愚. 湖南岳阳方言“尽”的探究[J]. 美与时代(下),2014,01:118-120.

童芳华. 赣方言名词后缀“哩”的若干问题探析[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1:76-78.

林颂育. 闽南角美话助动词“着”的语义分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56-61.

姜天送. 浅析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贼”[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9:77-78.

王秋珺. 梅县客家方言“打+谓词性成分”词语研究[J]. 龙岩学院学报,2014,01:16-22.

何莉芳. 山西太原南郊区方言词汇构词分析[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6:69-71.

谭科宏. 闽南语重叠式形容词之结构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02:72-74.

李如龙.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2:139-145+175-176.

吕延,虞尚元. 皖西南方言特征词[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2-47.

阮曦. 安徽枞阳方言的指示代词[J]. 美与时代(下),2014,01:116-118.

林华勇,赵丹丹. 科尔沁右翼中旗汉语方言的人称代词[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54-61.

方永斌.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XX体”类新词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6-39.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2014,02:8-13.

邬丽娜,戴亚楠. 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54-358.

王梦君,郭晓晖.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当下热词“土豪”的流行[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264-265.

杨婕. 模因论视角下群体类流行语的词缀化[J]. 山东外语教学,2014,02:20-24.

何爱晶. “十动然拒”为什么可能?——动态语义学视角下的心智解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14,01:16-21.

张文英,张雨萌. 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J]. 外语电化教学,2014,03:27-31.

刘懿. 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64-69.

杨绪明. 新词语的族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1:105-112.

周晓凤,刘鸽. 网络流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4-189.

惠天罡. 近十年汉语新词语的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4:26-34.

张颖炜. 网络语言的词义变异[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4:108-115.

杨勇. 论“淘宝体”的语体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 学术界,2014,02:171-179+311.

李明洁. 年度词语排行榜述评与流行语的概念辨析[J]. 当代修辞学,2014,01:48-54.

胡凌,刘云,杨传丽. 网络语言二十年发展综述[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36-141.

王梦,王慧英. 网络语言流行原因解析[J]. 河北学刊,2014,05:253-255.

郑泽芝. 量词注释语言实态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4:51-60.

高育花. 揣测类语气副词“X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J]. 北方论丛,2014,01:78-83.

彭玉海. 论动词隐喻意义的形式实现——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J]. 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01:39-43+74.

李彤,李姝姝. 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关系初探[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5:61-65.

赵爱武. 汉语象声词的语义与标写形式[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2:104-108.

聂仁发. 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反思[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2:62-66.

魏金光. 国内外汉语介词研究综述[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5:14-18.

李兰霞,王若江. 试论交互语素构词模式[J]. 汉语学习,2014,02:65-73.

王俊. 现代汉语汉语离合词的多维比较[J]. 湖北社会科学,2014,01:128-131.

邵燕梅. 汉语基本隐语造词手段与造词法分析[J]. 文化学刊,2014,02:19-25.

张谊生. 从前加到后附:“(有)所”的跨层后缀化研究——兼论“有所”的词汇化及其功能与表达[J]. 汉语学报,2014,01:40-53+96.

刘红妮. 结构简化与词汇化[J]. 语言科学,2014,05:497-511.

俞理明. 词汇的分层及其外围成分[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20-126+192

徐晓东,陈丽娟. 双语词汇提取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述评[J]. 外语研究,2014,01:32-41.

周荐. 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J]. 世界汉语教学,2014,04:545-553.

方小兵. 词汇阻遏:变异语用学的视角[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2:85-93.

彭玉海,吕烨. 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谈动词多义性[J]. 当代外语研究,2014,10:11-16+77.

张博. 关于词汇大纲语言单位取向问题的思考——兼议《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重大轻小”的收录取向[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01:1-9.

刘宗保. 现代汉语造词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14,01:83-90.

赵世举. 试论核心词及其类型[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3:63-70.

张世平,李行健. 语言规划与两岸和平统一——兼论“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观下的词典编纂[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1:2-9.

刁晏斌,邹贞. 基于计算的海峡两岸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对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31-40.

储泽祥,刘琪. 台湾汉语口语里“觉得说”的词汇化[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1-48.

吴晓芳,苏新春. 台湾国语中闽南方言词汇的渗透与吸收[J]. 东南学术,2014,01:238-244.

方清明. 基于口语库统计的两岸华语指示标记比较研究[J]. 语言科学,2014,02:131-139.

王铁琨. 关于政治色彩较浓的敏感条目的处置问题——两岸合编《中华语文词典》札记[J]. 辞书研究,2014,01:11-17+93.

王立,储泽祥. 海峡两岸汉语词语认知现状之探析[J]. 武陵学刊,2014,06:109-115.

田小琳,李斐. 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考论[J]. 汉语学报,2014,01:61-68+96.

郭伏良,刘鸿雁.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成语释义的修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88-92.

周荐. 词汇的汰旧与词典条目的更新[J]. 语文研究,2014,03:1-5.

杨同用. 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8-22.

王伟,李志江.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科技条目的修订[J]. 辞书研究,2014,04:24-31.

苏向丽,莫修云. 不同母语CSL学习者“时间量度形容词”的混淆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01:33-41.

杨贝. 汉语儿童认识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1:20-28.

洪炜,赵新. 不同类型汉语近义词习得难度考察[J]. 汉语学习,2014,01:100-106.

杨吉春. 国际汉语教学用基本层次范畴词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4:68-76.

苏新春. 多义词词义搭配知识库与词义标注[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02:1-5.

苏新春,杜晶晶. 词语库的收词与规则库的建立[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1:10-19.

洪桂治,苏新春,曾妍妍. 论机用词典义项的形式特征及机用义项库的建立[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1:20-28.

李安. 多义词义项的语义关系及其对词义消歧的影响[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1:29-37.

蒋媛,李安. SCT动词搭配知识库的构建[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1:38-44.

曾妍妍,洪桂治. SCT形容词搭配特征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1:45-52.

袁毓林,詹卫东,施春宏. 汉语“词库—构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2:17-25.

曹炜,王丹. 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词语马赛克现象”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4:98-107.

王东海. 简化术语,走出“术语丛林”——谈法律文本的亲民化[J]. 语言文字应用,2014,02:66-73.

汪维辉. 现代汉语“语体词汇”刍论[J]. 长江学术,2014,01:91-102.

2.著作类

温端政、温朔彬.惯用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李行健主编的.两岸差异词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张道新、董宏.现代汉语词义范畴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邱庆山.基于句法-词义界面的现代汉语实词词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加晓昕.现代汉语色彩词立体研究[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吴开秀、王静、陈永花.汉语词汇语法专题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方绪军.汉语相似词语认知与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李英.现代汉语词汇答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许蕾.海峡两岸日常生活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

蒋德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戴卫平.词汇隐喻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方小赟.中日人体词汇惯用语的比较研究—以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头部”表现为中心[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温昌衍.广东客闽粤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杨绪明.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王衍军.汉语文化词汇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徐晓羽.“_+名”式双音节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陈新葵.义符在中文词汇加工中的作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黄红娟.汉语词汇负面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