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刘叔新教授逝世

发布时间:[2016-08-11]  阅读次数:

无标题.jpg

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刘叔新教授于2016年8月1日早晨于家中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刘叔新先生,笔名舒辛,号韵缕斋士,祖籍广东惠州惠城,1934年3月23日生于广州。1952年开始执教小学音乐课程,从事教育工作。1953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5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9年2月至1961年1月,于北京大学进修学习,受业于高名凯先生和岑麒祥先生。结业后返回南开大学中文系工作,直到退休。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评为侗傣语专业(后改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年受聘出任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远赴德国、芬兰的大学做学术讲演,2002年赴香港大学任访问教授。


刘叔新先生的一生是献身教育的一生,他一直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上做着其实不平凡的事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教学,共讲授过20门专业课程,培养文学硕士27名、文学博士15名。刘先生还积极提携后进,培养年轻学人,不少学者都受到过刘先生的影响和帮助。刘先生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他把满腔的热情全部灌注在教育事业上了。


刘叔新先生兼做过多种学术工作。1980年至1988年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之后担任过中文系学术委员、南开大学高级职称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语言学学科组长、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顾问、《南开语言学刊》顾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国家语委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顾问等。


刘叔新先生的一生,是痴情钻研科学的一生,是“学术园地的忠实守望者。”先生梅妻鹤子,一生潜心于专业研究,视学问为生命,视研究为崇高的事业,他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在诸多领域独树一帜,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为语言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刘先生著作30余种,其中语言学著作十多种,发表论文80多篇,另有散文、译文多种。刘先生还主编了多种丛刊和译文丛集,如《语言研究论丛》6集、《语言学论辑》集、《语言学译丛》2集。《词汇学与词典学问题研究》,是刘先生的第一部成名作,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反响,这部书奠定了刘先生的学术地位。1994年作为“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首批五本之一的《刘叔新自选集》出版,1990年《汉语描写词汇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成为汉语词汇学研究著作的经典之作。2006年出版《词汇研究》,该书为“20世纪词汇语义学丛书”之一。退休之后,刘叔新先生依然不辍耕耘,勤于著述。200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粤语壮傣语问题》,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2013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汉语语法范畴论纲》,这些专业著作都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刘先生一生专注于学问,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语言科学的发展而贡献心血。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是当代现代汉语词汇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刘先生的一生也是艺术的一生。他是个学者,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多才多艺,钟情于音乐,他的音乐著作有《民族乐队编配简说》《诗词歌曲五十首》等。他独奏的小提琴曲曾经在天津市的文艺汇演中获奖,他的音乐作品演唱会曾在东方艺术系演播厅公开举行;他醉心于诗文,他创作的诗集有《南北咏痕》《韵缕——亚欧吟草》《兴迹——晚晴咏句》等,他的散文集有《窗前漫笔》《序跋杂综》等;他的诗文语言大有天然之风,富有诗意和纯真。他痴迷于书法,他的书法,风格秀丽刚劲,作品不仅为亲朋好友收藏,也被收录到多种出版物中。


本文摘自南开大学王泽鹏老师(刘叔新先生的弟子)撰写的悼词,由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