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上)

发布时间:[2015-09-10]  阅读次数:





2013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上)


苏新春 郭光明 宋贝贝


一、论文


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的《语言文字学》的不完全收录统计,2013年1月至12月在国内(不包括港、澳、台)重要期刊上所发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超过600篇。应该说,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比较可观。本年度的研究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词汇语义研究重点关注词义演变与语义特征

本年度关于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角度较为全面。其中论文有近100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有的论文对词义分析理论进行了探讨,如符淮青的《词义分析形式化的探讨》从分析词义在意识中呈现、表述的形态和词的释义方式得出词义最终只能用扩展性词语表示的结论,对探讨词义分析的形式化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2)有的论文对词汇语义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如苏宝荣的《汉语复合词结构义对构词语素意义的影响》从语法与语义相结合的视角揭示了“结构性迁移”“结构紧缩”“语义融合”“语义相关传递”等影响复合词构成语素意义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3)有的论文侧重对词的形义关系、音义关系的探讨,如周荐的《形的正反序与义的顺逆释:对另类复合词的另类思考》对复合词内字序与释义相反的逆释词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出逆释词的多种类型。高晓虹、施春宏《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从“腰封”及其相关词语的形义关系谈起》探讨了“腰封”一词在用变和演变过程中折射出的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马清华的《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从动态系统原理下的音义关系看》发现拟声要素的等效选择性、多能性、变异性等多股力量的不断搅拌推动整个词汇理据系统归于混沌。(4)有的论文对词义引申、演变进行研究,如王楠的《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及语义类型》指出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不同,在表义上存在字面动作义与相关引申义的区别,而且语义类型呈现出多样性,词典释义也体现为不同方式。此外,杨文全等的《当代汉语常用词语义演变的个案分析》,李明、姜先周《试谈“类推”在语义演变中的地位》,丁喜霞的《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对词义演变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5)有的论文对某类词汇的语义特征、语义类型等进行了细致论述,如唐贤清等的《范围副词语义对立现象探索》主要探讨了范围副词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语义对立现象及其原因。张庆文等的《汉语动词复数的语义特征及表现形式》认为动词复数的语义特征可归结为累积性与分配性,表现为事件的重复、多个事件参与者以及对地点和时间的分配等,但在语义表现手段上仍遵循动词复数的固有特征。龙青然的《汉语成语微观对偶的语义类型》认为成语微观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语义类型。(6)还有论文研究了词义比较问题,如黄树先的《比较词义札记》提出汉语词义研究应该在整理内部材料的基础上,跟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只有进行比较,才能看出一个语言内部词义演变的方向,只有比较才能找寻人类自然语言语义演变的基本模式。

可以说,词义研究作为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研究热度一直未减,本年度的词义研究继续保持了这样的热度,呈现出研究成果的多产性、探索范围的宽广性、研究层次的深入性等特征。在以上六点研究中关于词义引申、演变研究和语义特征、类型的研究数量较多,都分别有相关论文20篇左右。因此词义研究呈现出重词义演变与语义特征的特点。

2.方言词汇研究重微观轻宏观

方言词汇的研究历来备受重视。本年度对方言词汇的研究论文有140多篇,这些论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微观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为辅。微观研究表现为:(1)对某个具体方言词的研究,如吕晓玲的《福建南安方言“着”的歧义与共现》、王彬的《淮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剋”》、张惠英《从南通话表给予、被动的“喊”说起》、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句末语气词“不咋”》、刘娜《论湖南湘乡方言“行头”的词汇化》;(2)对方言词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如邢向东《陕北吴堡话的重叠式构词和词的重叠》、王小敏、张侃《论河州花儿的方言词及修辞特征》;(3)对某类词性方言词的研究,如汪化云《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宋彦云《江苏东海县方言的形容词》、阮咏梅《温岭方言中的量词》、曹炜;蒋晨彧《北京话反身代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等。宏观研究表现为对方言词汇特征的理论探讨,如马建华、王国华《体验哲学视角下的东北方言词语研究》、姜岚《威海方言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等。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关于某个具体方言词的研究和某类词性方言词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分别有论文40篇左右。本年度对方言词汇微观研究的成果要远远多于宏观研究,体现为重微观、轻宏观的特点。

3.新词语研究重视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与构词、语义等特点的研究

本年度关于新词语的论文有70余篇,这些论文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新词语研究,如方清明、彭小川的《从认知—心理视角研究新词语》、肖丽娜《模因论视域下的“XX体”现象》、向莉《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语言分析》、李丹《概念合成视角下“门”族词一词多义研究》;(2)新词语的文化内涵,如李明洁《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语:概念与特质》、刘艳红《新词语窥探女性地位的变化》;(3)新词语的造词、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如周美玲、黄伟群《近五年新词语中表人群的类后缀发展——以2006-2010年新词语为例》、凃朝莲《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周晓琳《浅谈汉语网络词汇的主要构词方法》、邱雪玫、李葆嘉《“被-”格式的演变轨迹及其语义模式》、张树筠、王鹏的《网络新词语认知语用探究》等;(4)新词语的规范化,如刘楚群《“别解”造词理据及规范问题分析》、杨琳的《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朱毅然的《对待网络热词的态度和消解之道》等。近些年新词语研究长热不衰,这与当今社会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涌现息息相关,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新词语研究及新词语特点(构词、语义、语用)的研究为研究热点,相关论文分别有20篇左右。

4.字母词研究掀起热潮

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239个字母词,随之学界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字母词风波。关于字母词的研究在本年度掀起了一个高潮,学者们纷纷对字母词入典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语文》2013年第一期刊登了一个专栏——“词典收录字母词问题笔谈”,里面包含了五篇文章:李宇明的《形译与字母词》、刘涌泉的《汉语拼音 字母词 全球化》、陆俭明的《“汉语危机”论可以休也》、汪惠迪的《欢迎字母词时代的来临》、孙宏开的《应积极反映客观语言生活》。此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也刊登了一组文章探讨字母词问题。如苏宝荣的《字母词的“风波”与汉语的规范化》、苏新春、吴晓芳的《字母词的生命力与局限性——兼论处理字母词的慎重做法》、侯敏《尊重语言事实是词典编纂的重要原则》、张铁文《字母词使用是语言接触的正常现象》、汪磊《网络交际中的字母词及其发展走势说略》、张怡春《(第6版)“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修订情况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汉语中及时吸收一些外来词汇,并用字母词来代表一些新事物的名称也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语言生活所需,是任何语言无法拒绝的。

5.重视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

随着台湾问题不断被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视角投到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上,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第二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以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论文集的出版。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两岸合编语文词典中的敏感条目及其处置》、《两岸大型辞书的编纂研究》、《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考察》、《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等文章。此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海峡两岸词汇研究的累累硕果。此外,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还有许雅缘等的《大陆对台政策的话语秩序与词汇建构:基于1993-2012年语料》、曾毅平的《论两岸对外汉语教学融通词表的研制》、孙夕珺的《基于辞书整理的大陆与台湾汉语外来词对比分析》。有关两岸词汇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还只是揭开了海峡两岸词汇研究的“冰山一角”,未来在这个领域还将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6.词汇理论和宏观方面的研究重在研究某类词的相关理论问题

本年度对词汇进行理论和宏观方面的研究论文也有近50篇,这些论文所探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值得介绍:(1)分析汉语某类词的相关理论问题,如吕海霞的《谈复合词的动态性》,从分布形态学的角度解释了复合词在结构方面的动态性,同时认为它在语义方面也同样有着动态的变化;丁喜霞的《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认为常用词分布的演变以及双音常用词的演变研究有待深入;薛亚红的《颜色词与颜色词理论》,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颜色理论轮廓,以期促进这一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吴峥嵘的《重论同义词之“同”》,认为同义关系不仅需要词义大部分相同这样的客观基础,还需要有主观上的认同;苏新春、宋贝贝的《用基本层次范畴透视现代汉语动词类基本词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考察《同义词词林》的动词语义类的构成,发现基本层次范畴动词的性质与特点可以从它与下义层次范畴动词对比角度加以考量;(2)探讨、介绍词汇学、语义学等学科理论,如王希杰的《词汇学是关系之学》、李葆嘉的《词汇语义学史论的壮丽风景》、张莉的《词义类型学研究》;(3)对汉语词汇研究理论进行评述,如苏新春的《从到:回顾葛本仪先生的词汇学思想与成就》,认为葛本仪教授在不同时间撰就的四部概论性教材,清晰地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在她的著作中表现出了由形式到意义、由结构到关系、由微观问题到宏观把握的研究趋势,体现出了注重词汇结构层次、结构与意义并重的词汇学思想。又如曲丽玮等的《近五十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提出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前提下,各家关于词汇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存在差异,体现在理论基础、系统表现以及系统性质三个方面。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分析某类词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最多,涉及20余篇论文,可见词汇理论和宏观方面的研究重在研究某类词的相关理论问题。

7.与辞书相关的词汇研究重在探讨词典的收词、注音、释义等问题

本年度与词典辞书相关的词汇研究论文有90余篇,所探讨的内容有如下几方面:(1)探讨词典的收词、注音、释义等问题,如王铁琨《浅析第6版新增收的若干属性词——兼谈词典属性词收录的原则》、赵贤德《所录方言词的注音及相关问题研究》、江蓝生《第6版概述》、张博《第6版释义修订的类型及特征》、苏新春、邱燕林的《第6版凡例的修订及启示》、胡丽珍《语料库视野下汉语大型辞书的常用动词释义:基于“啃”的个案研究》、夏立新《释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尹洁《义项界说综论》、安华林《关于汉语释义基元词的界定问题》等;(2)探讨词典编纂的理论、方法问题,如苏宝荣《以理论研究引领修订在规范化上取得新突破》、周荐《试印本对领头字词的几种处理方式——语文词典编纂技术问题琐议》、王均松、田建国《词典编纂的语料库方法》等;(3)探讨词典所收录类别词的特点,如王亚婕《基于第5版的婚嫁类词计量研究》、曹炜、王丹《汉语家具词造词理据探析——以(第6版)收录的家具词为例》等;(4)探讨词典词汇(语义)的比较,如李潇潇《外向型学习词典成语条目的比较研究——以与为例》、许玲《历版中引申义、比喻义和转义的变化》等。本年度与辞书相关的词汇研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研究成果较多。在以上几方面的研究中,探讨词典的收词、注音、释义等问题的论文数量最多(有30余篇),成为研究热点。

8.词汇教学、习得中的词汇研究更关注二语词汇习得方向

本年度与词汇教学相关的词汇研究论文有60余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大的方面:(1)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体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宏观与微观视角并举。宏观视角的研究如何元建的《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原则、类型学特征及其对语言习得的启示》、杨秀丽的《对比分析与翻译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微观视角的研究如林华勇、吴雪钰的《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范莉等的《焦点副词的早期语言习得》、蒋协众的《日本留学生汉语副词“还”的习得考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二是注重采用比较的方法。一些研究注重从不同语料库、不同母语背景以及汉语水平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如邢红兵等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刘娅莉的《越、韩、英母语者习得汉语表人词语的比较研究》、洪炜等的《汉语二语者近义词差异的习得考察》。(2)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有研究从汉语词汇自身特点出发,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如田永芳的《汉语词汇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郑桦的《汉语词汇编码理据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也有研究从其他角度出发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进行探讨,如方环海的《“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厘定对外汉语教学的认知单位,提出"认知词"的概念,并对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还有研究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如李明的《近20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发现近20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体现为研究范围的扩大化、多维性特征,既有宏观构想,也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教学实践,研究方法、手段也更科学化。(3)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研究。王弘宇的《对外汉语教材词类标注的考察角度与处理原则》、董琳莉的《谈高级口语教材生词选取与编排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北大版)为例》分别探讨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类标注问题与生词选择问题,对如何优化教材内容都起到积极性作用。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有近30篇,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受关注。相比之下,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研究远不如前两个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今后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本年度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受到较多关注,研究角度多样,有宏观视角,也有微观视角;研究理论丰富,既注重从词汇学理论出发挖掘汉语词汇的特点、也探索将其他理论(如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去;研究方法科学,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与这些研究相比,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研究远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与此相关的研究亟须全方位、多角度展开。

以上八个方面是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所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要体现本年度的研究特色。然而,本年度还有一些研究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词汇的语音研究。本年度关于词汇的语音研究论文仅有9篇,主要探讨异读词、叠音词、轻声词等问题。相关研究如孙玉文《汉语双音词两音节之间语音异同研究》、赵贤德《关于汉语异读词读音单音化问题的思考》、李建廷《叠音词研究综述》等。(2)词类、构词、词汇化研究。本年度对词类、构词、词汇化研究的论文加起来才十几篇,足见学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不够。其中构词研究如金欣的《浅谈现代汉语变调造词》、尹洁的《汉语“命名类”双音复合词的生成方式》;词类研究如丁加勇等的《论汉语集合名词的再分类》、陈宇等的《从词性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分布规律》等;词汇化问题研究如胡斌彬的《成语“呜呼哀哉”的词汇化历程及相关问题》、褚俊海的《“美轮美奂”的词义及其成词过程:兼论词汇化与词法构式的关系》等。(3)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本年度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词汇研究论文不足10篇,研究成果数量偏少。相关研究如詹卫东的《计算机句法结构分析需要什么样的词类知识:兼评近年来汉语词类研究的新进展》、邓耀臣、冯志伟的《词汇长度与词汇频数关系的计量语言学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对词义、词类等本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得出了新的深刻的结论,促进了词汇本体与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但遗憾的是,相关研究数量偏少,有待于更多研究者加入进来,推动中文信息处理视角下词汇研究的繁荣。(4)词汇比较、词汇与文化的研究。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个大的方面的研究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过去较少被人关注的方面做了探究。如王东海的《立法语言中的法律常用词研究》,根据法意表达功能,将其分为语篇连接词、法意具指词、书面语体风格词、情态词等八类,对于准确掌握法律常用词的用法、提高立法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还有牛慧芳的《论传统豫剧剧目的词汇特色》介绍了特殊领域里的词汇问题。这些论文的发表,表明学界对于汉语词汇研究的视野正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