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上)
苏新春 宋贝贝 郭光明
一、论文
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的《语言文字学》的不完全收录统计,2014年1月至12月在国内(不包括港、澳、台)重要期刊上所发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有300余篇,与前一年的600多篇有很大差距。可以说,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锐减。本年度词汇研究论文体现为如下特点:
1.词汇语义研究呈现出重词义演变的特点
本年度关于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角度较为全面。其中论文有20多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细致论述某类词的语义特征,如王华、高建英的《返回类位移动词“回、还、归、返”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车淑娅,李秀芳《义素外现:“头发”的复音化研究》、武文杰,徐艳《现代汉语视觉动词语义相容度认知分析》;(2)注重对词义演变的研究,如卜师霞的《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宗守云的《从“到家”的演变看终点义到极致义的语义发展途径》、袁毓林的《“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郭家翔《随行义动词“从、随、跟”的演变模式》、张定《语义图模型与汉语几个情态词的语义演变》、邱丽媛,董秀芳《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柴红梅的《汉语词义演变机制例探》、王会波、钟如雄的《论汉语词义色彩变迁之动因:以“爪牙”、“复辟”、“锻炼”为例》、张美兰《“浸泡”义动词“浸”、“渍”、“泡”的历时演变》;(3)对词义问题的宏观理论探索,如袁毓林的《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和王晶的《认知语境作用下的词义理解:以汉语研究为例》;(4)对词汇语义组合的研究,如
袁世旭、张志毅的《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研究》。本年度对词汇语义的研究角度较全面,在诸多研究中尤其注重对词义演变的研究。
2.方言词汇研究重视微观研究
半个多世纪来,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渐受重视,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从侧重事实描写向综合比较和理论探索的转变。本年度对方言词汇的研究论文有40余篇,研究特点主要体现为微观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为辅。微观研究表现为:(1)对某个具体方言词的研究,如李小平的《河北方言中的语气助词“着”》、吴继章、张子华的《冀南方言中的语气词“着呢”》、热西旦·马力克的《哈密方言的“呢”》、胡一愚的《湖南岳阳方言“尽”的探究》、童芳华的《赣方言名词后缀“哩”的若干问题探析》、林颂育的《闽南角美话助动词“着”的语义分类》、姜天送的《浅析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贼”》、宋咏雪的《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老”的新研究》、王秋琣的《梅县客家方言“打+谓词性成分”词语研究》;(2)对方言词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如何莉芳的《山西太原南郊区方言词汇构词分析》、谭科宏的《闽南语重叠式形容词之结构分析》等是对方言词结构的研究。宏观研究表现为:(1)对方言词汇特征的理论探讨,如李如龙的《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吕延、虞尚元的《皖西南方言特征词》;(2)对某类词性方言词的研究,如阮曦的《安徽枞阳方言的指示代词》、林华勇、赵丹丹的《科尔沁右翼中旗汉语方言的人称代词》等。本年度对方言词汇微观研究的成果要远远多于宏观研究,体现为重微观、轻宏观的特点。
3.新词语研究重视从不同理论视角的分析
本年度也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涉及到了新词新语研究。在30多篇论文中,新词语研究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新词语研究,如方永斌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下“XX体”类新词研究》、何自然的《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邬丽娜、戴亚楠的《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王梦君、郭晓晖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当下热词“土豪”的流行》、杨婕的《模因论视角下群体类流行语的词缀化》、何爱晶的《“十动然拒”为什么可能?:动态语义学视角下的心智解析》、张文英、张雨萌的《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刘懿的《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十大流行语”为例》;(2)新词语的文化内涵,如杨绪明的《新词语的族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周晓凤,刘鸽的《网络流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分析》;(3)新词语的造词、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如惠天罡的《近十年汉语新词语的构词、语义、语用特点分析》、张颖炜《网络语言的词义变异》、杨勇的《论“淘宝体”的语体特征及其发展趋势》;(4)新词语研究述评,如李明洁的《年度词语排行榜述评与流行语的概念辨析》、胡凌,刘云,杨传丽《网络语言二十年发展综述》;(5)新词语流行原因,如王梦,王慧英《网络语言流行原因解析》。本年度新词语研究从数量上看多集中于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
4.词类、构词、词汇化研究仍是热点
本年度对词类、构词、词汇化研究的论文加起来有六十余篇,足见学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其中有关词类方面的研究如郑泽芝的《量词注释语言实态调查》、高育花的《揣测类语气副词“X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彭玉海的《论动词隐喻意义的形式实现:动词多义性的集成描写》、李彤、李姝姝的《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关系初探》、赵爱武的《汉语象声词的语义与标写形式》、聂仁发的《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反思》、魏金光的《国内外汉语介词研究综述》等。
有关构词方面的研究如李瑞、张志毅的《汉语的体点关系和体点复合词》、商怡的《现代汉语偏正式双音复合词构词探析》、李兰霞、王若江的《试论交互语素构词模式》、王俊的《现代汉语汉语离合词的多维比较》、邵燕梅的《汉语基本隐语造词手段与造词法分析》、罗健京、邓云华的《从定义和特性两方面探究现代汉语词缀的界定》等。
有关词汇化方面的研究如潘晓军的《“由此”与“据此”的词化过程与发展动因》、张谊生的《从前加到后附:“(有)所”的跨层后缀化研究:兼论“有所”的词汇化及其功能与表达》、刘红妮的《结构简化与词汇化》等。
5.熟语研究重在对成语的研究
在对熟语研究的10篇文章中,有7篇都是关于成语的研究,如蒋庆胜的《成语仿拟的语用条件及策划》、邓明的《成语释义商兑五则》、贾林华的《汉语动词性成语带宾语情况的考察与分析》、国防,冯晓雯,戴忠信的《从文化角度看归化与异化在成语翻译中的应用》、王勤的《四字格成语中颜色词的英译策略》、高群的《结构·语义:夸张型数字成语分析》、卢秀丽的《试论成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保留》等。
6.词汇理论和宏观方面的研究注重从不同理论视角切入
本年度对词汇进行理论和宏观方面的研究论文也有近40篇,这些论文所探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值得介绍:(1)讨论了字、词、语块及其相关问题,如彭泽润,邱盼盼,曹家鹏的《字和词的可比性及对相关问题的认知错觉:认知语言学要遵循认知逻辑》、俞理明的《词汇的分层及其外围成分》、李兆麟的《谈常用字词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徐晓东,陈丽娟的《双语词汇提取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述评》、周荐的《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章华霞的《国内二语语块研究十五年:回顾与展望》、赵明的《字词关系研究述评》;(2)从不同理论视角切入,系统研究词汇问题,如徐采霞的《从认知视角看汉语形容词的情状》、郑伟娜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掉”的多义及虚化现象》、方小兵的《词汇阻遏:变异语用学的视角》、周璇的《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到语用》、彭玉海,吕烨的《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谈动词多义性》、范琳,王震的《词汇重复模式理论与基于语篇语境线索的词汇推理策略》、刘振标,毛浩然的《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二十年》、商怡的《同一名词的“有界性”与“无界性”转化探析》、田蓓的《从词语的超常搭配看分布理论》;(3)词表研制的相关理论问题,如翟颖华的《关于初级汉语词表科学性的思考》、张博的《关于词汇大纲语言单位取向问题的思考:兼议“重大轻小”的收录取向》;(4)词汇研究述评,如付娜的《六十年汉语同义词界定研究述评:从意义观的角度》、刘宗保的《现代汉语造词研究述评》;(5)类别词的理论研究,如赵世举的《试论核心词及其类型》。
7.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因会议推动呈现繁荣景象
本年度还出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关于海峡两岸词汇研究的论文,其中有的是“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果,如张世平、李行建的《语言规划与两岸和平统一:兼论“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观下的词典编纂》、刁晏斌,邹贞的《基于计算机的海峡两岸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对比研究》、储泽祥,刘琪的《台湾汉语口语里“觉得说”的词汇化》、吴晓芳,苏新春的《台湾国语中闽南方言词汇的渗透与吸收》、方清明的《基于口语库统计的两岸华语指示标记比较研究》等,可见学术会议的召开对于推动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有的论文探讨了两岸词汇的异同,以及对敏感条目的处置,如温昌衍的《从谚语看两岸客家人思想观念的共性》、王铁琨的《关于政治色彩较浓的敏感条目的处置问题:两岸合编《中华语文词典》札记》、邹贞的《论两岸通用词语的隐性差异:以“起跑”为例》、王立、储泽祥的《海峡两岸汉语词语认知现状之探析》、周荐的《雅俗词语分类与词典编纂:以海峡两岸两部语文词典的收条为例》;还有的论文重点研究了港、澳的特色词汇,如田小琳、李斐的《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考论》、马毛朋的《港式中文程度副词简论》等。
8.辞书与词汇研究集中在与释义相关的方面
本年度与词典辞书相关的词汇研究论文有20余篇,所探讨的内容有如下方面:(1)集中研究与释义相关的问题,如崔乐的《汉语新词语词典的语素释义》、李海霞的《汉语辞书释义的发展》、郭伏良,刘鸿雁的《第6版对成语释义的修订》、宋贝贝的《从词汇语义学视角看对多义词的释义特点》、蔡仲凯的《三项式形容词与释义模糊研究》、曹瑞芳的《时间名词“上”辞书释义辨析》、孙琴的《关于“进行”等词语释义的讨论:以为例》、林源的《义项排列层级研究:以“顽”、“廉”两词为例》、王馥芳的《词典编纂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对收词、立目、标注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周荐的《词汇的汰旧与词典条目的更新》、杨同用的《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及相关的几个问题》、陈燕的《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陈小敏的《六版对五版异形词的修订》、王伟,李志江的《第6版科技条目的修订》等。
9.词汇教学、习得中的词汇研究多关注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
本年度与词汇教学、习得相关的词汇研究论文数量较多,有50余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大的方面:(1)易混淆词语辨析的研究,如高艳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易混词语》、陈衡的《同义程度副词“尤其”与“尤为”辨析》、许光灿的《也谈“认为”和“以为”》、张雪平的《“一旦”与“万一”》、张言军的《超量程度副词“过分”与“过于”的对比分析》、苏向丽,莫修云的《不同母语CSL学习者“时间量度形容词”的混淆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张连跃的《英语背景CSL学习者特异性词语混淆探因及对策》等;(2)偏误研究,如张丽的《韩国留学生“会”与“能”的偏误分析》、黄慧婷的《泰国学生使用范围副词“都”的偏误分析》、岳中奇,庄艳的《“常常”与“往往”在中介语中的偏误诱因及其矫正策略》;(3)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如杨贝的《汉语儿童认识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孙慧莉的《韩国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林丽的《从语义学角度透析韩国语近义词意义关系及习得偏误的原因》、孙继平,孙秀丽的《心理词库研究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一项基于词汇联想网络体系的实证研究》、赵倩元的《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仿词习得特征研究》、王新朋,孔文的《词汇同义关系对多维词汇知识习得的影响研究》、洪炜,赵新的《不同类型汉语近义词习得难度考察》、赵蔚,陈永捷,陆伟忠的《近十年中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比较:基于14种语言类期刊的比较分析(2004—2013)》、孔繁霞,王歆的《任务模式与类型对词汇附带学习得的影响研究》、范琳,夏晓云,王建平的《我国二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基于23种外语类期刊15年文献的统计分析》、王新朋,束定芳的《词汇呈现方式对多维词汇知识习得的影响研究》;王志军,郝瑜鑫的《母语环境下美国汉语学习者心理词汇发展的实证研究》、王瑛,黄洁芳的《二语水平与二语词汇猜测的关系研究》、闫丽俐的《基于听音强化的多维词汇知识附带习得与保持研究》、肖珊,张金竹的《中非否定词语义对比分析:基于对马达加斯加学生汉语学习的调查》;(4)关于二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如董丽娜,周明强的《与颜色有关的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郝静芳的《词义与语素义关系及对外汉语语素教学研究》、明宏的《词汇教学中介词意义拓展的理据性》、周明强的《对外汉语视角下的新词语教学》、温馨,许秀琴的《从词汇色彩学谈对外汉语教师思维转变》、刘芳的《跨文化汉语同义词差异教学对策》、罗欣蓉的《网络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牟世荣的《副词“倒”的语义语用探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曾小燕,郑通涛的《认知负荷理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新视角》;(5)关于二语教学词库建设,如杨吉春的《国际汉语教学用基本层次范畴词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6)关于汉语母语者的词汇学习,如吴菡菱,李荣宝的《方言经验对儿童词意识发展的影响》、彭小红,白小芳的《论早期说汉语儿童的叠词现象》等。
10.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重视词义搭配知识库的建设
本年度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词汇研究论文有10余篇,研究主题多围绕词义搭配知识库的建设问题,如苏新春的《多义词词义搭配知识库与词义标注》、苏新春,杜晶晶的《词语库的收词与规则库的建立》、洪桂治,苏新春,曾妍妍的《论机用词典义项的形式特征及机用义项库的建立》、李安的《多义词义项的语义关系及其对词义消歧的影响》、蒋媛,李安的《SCT动词搭配知识库的构建》、曾妍妍,洪桂治的《SCT形容词搭配特征研究》等论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知识库建构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除了这些研究外,也有研究面向词典编纂、词汇教学的数据库建设问题的,如宋培彦,李静静,刘宁静,暴二平的《术语词典知识组织模型及辅助编纂系统设计》、刘善涛,王晓的《中型学习词典信息库的建立和属性分析》、袁毓林,詹卫东,施春宏的《汉语“词库—构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黄友的《面向二语学习者的汉语易混淆词语词典和语料库建设》等。
以上十个方面是词汇学论文中所体现出的本年度词汇学研究的特点、进展,也是这一年词汇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然而本年度的词汇学研究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降温趋势,成为研究的薄弱方面。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词汇比较。相关论文只有邓奇,杨忠的《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认知与语义功能研究:以“cold”与“冷”为例》、王志军的《汉英动宾搭配词汇化过程中对边缘成分的不同敏感度研究》、陈文涛,张金玉的《英汉叠词的构建形式与修辞手段》等几篇。(2)词汇与文化。相关论文只有钟俊的《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文化词语译义研究:以“希腊十二主神”为例》、王琳的《现代汉语中的数字构词及其文化意蕴》、梁铭的《跨文化交际与词语附加义》、王凌,王述坤的《透过中日成语、谚语的互译看文化差异》、闫德胜的《“马”词语意义文化探源》、滕华英的《“龟”类詈词的文化阐释》等。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个重点与薄弱研究方面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过去很少被人留意的词汇现象作了探究。如曹炜,王丹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词语马赛克现象”考察》将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词语、方言词语、港台词语等的现象称为“词语马赛克现象”。构成马赛克的外文词语、方言词语和港台词语在词汇类聚、内部构成、使用语境及语义分布等方面均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应对“词语马赛克现象”中外文词语、方言词语和港台词语的基本策略和具体做法应该有所不同:方言词语可以根据语境的需求适量使用,除专名类外的外文词语均可以用汉语词语进行表达,港台词汇应尽量避免使用。汪维辉的《现代汉语“语体词汇”刍论》提出了“语体词汇”的概念,认为词汇是有语体属性的,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词汇反映了不同语体的需要。文章还讨论了语体词汇的分类以及如何研究语体词汇等问题。王东海的《简化术语,走出“术语丛林”:谈法律文本的亲民化》以及李海斌的《认知术语学:术语学研究的新方向》,分别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术语,对全面理解术语的社会功能、使用原则和研究方向很有帮助。这些论文的发表,表明学界对于汉语词汇研究的视野正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