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中)
苏新春 宋贝贝 郭光明
二、著作
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著作(含词典、论文集)共40余部,如温端政、温朔彬的《惯用语》、李行健主编的《两岸差异词词典》、陈淑梅主编的《词汇语义学论集》等,相比上一年有明显减少。这些词汇研究著作主要体现为以下特点:
1.词汇语义研究的理论视角拓宽,向纵深方向发展
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著作侧重于对词汇语义问题的研究,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共有7部著作。这些研究不局限于词汇学、语义学的理论视角,试图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阐释词义问题。如张道新、董宏的《现代汉语词义范畴论》运用语义学、认知理论、逻辑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词义的范畴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词义的范畴性和结构性对词汇、句法和修辞等语言现象的作用等问题。邱庆山《基于句法-词义界面的现代汉语实词词义研究》基于句法一词义界面,对实词的词义结构做了新的分析与描写。作者认为,实词词义结构是—个由对象义、属性义、特征值义等三个紧密关联的要素组成的球形结构。这三个要素在词义球结构中总是以或显或隐的状态存在着,由此可以把整个词义球结构分为指示义和蕴涵义两个义层。语言结构是靠组合和聚合规则来运转的,那么词义结构也是依靠组合和聚合规则来运转的。加晓昕的《现代汉语色彩词立体研究》以句管控理论、两个“三角”理论、小句中枢说理论为指导,运用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色彩词的词汇、语义、语法、语用情况,考察了色彩词语表、语里、语值特征,立体地展示了色彩词词群的特点。
2.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词汇研究成为焦点
本年度围绕词汇教学这一主题的研究著作共有5部。其中,吴开秀、王静、陈永花的《汉语词汇语法专题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结合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对颜色词和宾语的习得进行了专题研究。张小克主编的《泰国学生学汉语偏误分析》主要研究了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的类型、泰国高校汉语词汇教学情况调查分析等内容。方绪军的《汉语相似词语认知与习得研究》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根据汉语词语在发音、书写形式、词义或词性等方面具有的相似性,对汉语相似词语进行了系联和分类,将系联所得的相似词语与中介语中相似的偏误词语和目标词语进行了对比,并根据中介语中相似的偏误词语和目标词语的出现规模,对一些汉语相似词语在学习者书面表达中发生混淆误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推断。胡培安、王飞华的《海外华文教育教材:实用对外汉语词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简明扼要地讲述汉语词汇的特点、来源构成、语法结构和意义表现,分析现代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讨论词与词之间的各种关系,使汉语学习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对现代汉语词汇知识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李英的《现代汉语词汇答问》主要介绍汉语教学必需的词汇方面的基本知识,分析汉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助于读者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3.两岸词汇差异问题研究逐渐升温
本年度围绕两岸词汇这一主题的研究著作共有4部。许蕾的《海峡两岸日常生活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了对海峡两岸日常生活词语的比较分析,对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的词语,海峡两岸共有的同形同义词语、同形异义词语、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同中有异词语等的结构、功能、类型、分布、造词理据及差异原因等展开较为精细的描写和解释;徐红进的《海峡两岸汉语词汇差异研究》以两岸汉语差异性词汇(包括同形异义词、同义异形词和单方特有词三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归纳研究,探究其在构词思维、方式和取向等方面规律性特点。并从语言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出发,梳理分析两岸差异性词汇的形成历史、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以及两岸各自业已形成的新词产生机制、构词特点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词汇的理据性、规律性、准确性、形象性、搭配能力、文化色彩、音节韵律、识记使用等语言学知识,提出整合的思路和举措,较好地缩小这些差异,方便语言内人员的交流和语言的国际推广;李行健主编的《两岸差异词词典》旨在聚焦词汇差异,反映语文生活,加强两岸沟通,推动语言和谐。
4.词汇比较体现为比较角度的多样性、全面性
蒋德诚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历史、形态结构、语义、词汇搭配、词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潘明霞的《词汇 认知 文化—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主要研究了汉英语中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框架下生成的“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及其折射出的相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模式。李爱华的《日语中汉字词的隐喻研究——兼与中文对比》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日汉词汇的隐喻扩展进行归纳,分析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频率以及类型分布等情况,借此考察日汉两种文化对相同事物的认知是否具有可比性。
5.语汇研究受到关注
王端的《生活中的惯用语》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惯用语,按照语义进行了分类,有描写心理、描摹行为、性质状态的等种类。每个惯用语配有丰富的用例,展示了在真实语境下如何使用它们。温朔彬的《俗语辞书编纂史》采用以史带论、史述和评论交融的科学方法,阐述了俗语辞书编纂的历史过程。温端政、温朔彬的《惯用语》从惯用语的由来、性质、结构、语义以及分类等方面对惯用语进行了系统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了解日常所用惯用语的来源及意义,对于汉语规范使用和汉语文化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研究将研究引向深入
陈新葵的《义符在中文词汇加工中的作用》采用语义决定范式,发现了义符在汉语动作动词意义认知中的作用,填补了义符研究的一个空白;采用词汇判断和命名任务,揭示了义符对身体动作动词的意义认知的作用,以及对不同身体动作动词认知时间的差异;进一步支持了语言影响思维的理论。戴卫平的《词汇隐喻研究》主要论述了隐喻与喻义、概念隐喻与结构隐喻、概念隐喻的民族性等问题。方小赟的《中日人体词汇惯用语的比较研究—以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头部”表现为中心》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等为理论框架,通过例示对比分析,阐明了日中人体词汇惯用语(主要为“头部”惯用语)在语义生成、扩展机制上的异同点。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及惯用语的系统梳理,揭示了隐喻等认知机制及人类的文化认知经验等在惯用语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六个方面是本年度词汇学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研究重点,相比而言,还有一些方面是研究的薄弱环节:(1)方言词汇研究。本年度围绕方言词汇的研究著作只有两部,分别是杨凯的《鄂东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研究》和温昌衍的《广东客闽粤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研究》。(2)词典与词汇研究。本年度围绕词汇与辞书这一主题的研究有两部词典。如郭明辉、(日)矶部祐子、(日)谷内美江子合编的《日汉同形异义词词典》、周建民与熊一民合编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等。(3)新词语研究。与论文部分新词语研究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本年度有关新词语的研究著作只有一部,即杨绪明的《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4)词汇与文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仅有王衍军的《汉语文化词汇概论》。(5)词汇化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著作仅有徐晓羽的《“_+名”式双音节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6)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本年度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著作只有一部,即陈新葵的《义符在中文词汇加工中的作用》。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个重点与薄弱研究方面外,还有学者对过去较少被人关注的词汇方面做了研究。如黄红娟的《汉语词汇负面义研究》结合共历时考察,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汉语词汇负面义的类型、生成、显现、演变、感知等相关内容,并将语法研究与词汇研究结合,重点关注词汇负面义在语义与语用两个层面的表现。
三、会议
1. “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
2014年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取得了不小收获。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渤海大学、商务印书馆主办,渤海大学文学院、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承办,于2014年8月22-25日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举行。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及在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研讨会,提交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代表们集中地就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词汇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海外华语社区词汇研究;新词新语研究;现阶段词汇规范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等问题分组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交流。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在闭幕式上作大会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有如下特色:一、新观点、新思考多;二、关注新领域、新问题,关注热点;三、词汇的使用与词汇规范并重;四、重视对材料的定量分析。并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议程紧凑,讨论充分,成果丰硕,进展顺利,对汉语词汇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汉语词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汉语词类问题是个老话题,却又是个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2014年10月11日至12日,“汉语词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等国家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汪国胜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和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邢福义先生先后致辞。本届会议共报告论文60多篇。陆俭明、李英哲(美国)、周清海(新加坡)、金铉哲(韩国)、黄昌宁、邵敬敏、马庆株、萧国政、张谊生、徐杰、邢福义等知名学者先后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这些论文当中,既有对汉语词类总体特点的宏观思考,也有对具体词类、词语现象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对汉语词类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3. “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
随着两岸语言文字问题不断被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视角投到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上,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两岸语文词典大陆编委会、鲁东大学联合主办,鲁东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于 2014 年 7 月 25 ~27 日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4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鲁东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明珍、教育部语用所吕同舟副所长、教育部语信司王奇处长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行健、曹逢甫、盛玉麒、刁晏斌、黄沛荣、周荐、亢世勇等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词典编纂等角度对两岸语言的差异与融合进行了相当充分的分析与表述。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语对比研究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议质量、鼓励年轻学者尤其是台湾学者加入研究队伍以及如何扩大会议影响力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了一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