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上午8:30,我中心李安、杜晶晶两名同学参加了博士论文答辩,两位同学的论文指导教师都是苏新春教授。答辩主席是山东大学的盛玉麒教授,答辩委员有:杨锡彭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郑泽芝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周昌乐教授(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史晓东(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安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现代汉语名词歧义度研究》,论文在词汇语义学层面上回答了词义与形式特征的关系,尝试了词义统计研究方法,构建了将词义与其形式特征相互印证的方法;在词义消歧领域,通过对歧义度和多义词义项关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用词典义项粒度问题,提出了分类逐步解决词义消歧课题的思路,提出了用歧义度解决词义消歧算法评测难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以实际应用推动理论建构的思路,不盲从已有的研究模式,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歧义度的新概念并建构理论系统解决了相关问题。杜晶晶同学的论文题目是《对外汉语教材的核心词汇研究》,文章以国内11套对外汉语教材为基本语料,采用对比、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利用教材词汇的熟语料库,确立起教材词汇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在于从学习者角度来论述对外汉语教材中核心词汇的概念、性质、存在的结构和表现的形式。采用词汇统计的方法,首次从语言学习的认知角度将核心词汇研究推进到义位的研究和操作层面,并将核心词汇的性质与教材的性质相结合,落实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三项提取标准:教材的有限性与多层级的教材词汇分布,教材的基础性与词汇的义类体系和教材的有序性与根词的繁衍性质。
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很好地回答了老师们提出来的问题,语言简洁,逻辑清晰,答辩委员会通过充分评议和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两位同学通过答辩,并建议授予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