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王惠教授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0-06-24]  阅读次数:

应我校中文系之邀,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王惠教授于6月22-23日到我校漳州校区、校本部分别作了两场精彩的讲座,题目为《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词汇量调查》、《词汇搭配的方向性与语义韵》。这既是王教授多年研究的深厚积累,也是她在词汇语义前沿领域着力探索的最新成果。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学习多少词才够?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需要掌握多少词?带着这一问题,王教授以“什么是词?怎么选词?如何测试?结果如何?有何启示?”为纲,展开讨论。在明确以基础词为汉语统计单位后,其采用语料库作为抽样源,弥补了传统词典取样的不足,经加工得出含有53125个词的基本词表。在此基础上以频段为单位抽出100个测试词,提供给受试者“同义词/近义词、简单释义、英文翻译、组词造句”等答题方式,并通过计算得到不同社会背景的调查对象的词汇量。王教授的研究不止于此,而是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造成词汇量差异的种种原因、词汇量对语言能力、词汇知识深度的反映。这一深具理论价值、应用价值与研究趣味的选题引起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针对基本词表获得的科学性、词汇掌握的要求的明晰、测试方式的完善、词汇知识深度的分析角度等问题,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气氛十分热烈。
 
而在另一场讲座中,王教授与大家的互动更显激烈。针对搭配词语之间相互期待的不完全对等,王教授提出了方向性和语义韵对搭配的制约。她从“选择项与被选择项”和“中心语和附加成分”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方面,选择项预示着被选择项的语义特征,被选择项不能预设选择项的语义特征;另一方面,依附成分必须给中心语带来新的语义特征,否则会造成语义的冗余。她分析了搭配限制的方向性,也对其中的反例作了有力的解释。对于这一理论对主谓结构的解释力,双方展开了多回合的讨论。再则,王教授以“有点”为实例,分析了搭配呈现出的语义韵。对于语义韵的约束力、搭配语义类的抽象程度、“隐喻”超常搭配的处理、语义韵的分类及表现形式,听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讲座由中文系苏新春教授主持,吸引了中文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的众多师生。王教授科学严谨的论证态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及其敏锐的思维折服了现场的听众。大家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擦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苏新春教授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精辟概括了王教授讲座带给我们的三个重要启示:一是引领了当前语义研究热潮,二是注重问题的探索、现象的解释、语言规律的挖掘,三是宏观的国际视野,对东西方研究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