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九盈《汉语三论》
书名:《汉语三论》
作者:何九盈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
版次:2007年3月第1版
印次:2007年3月第1次印刷
何九盈,湖南安仁人,1932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汉字文化学》《音韵丛稿》《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下代汉语音韵学述要》《上古音》《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古汉语词汇讲话》《古韵通晓》。主要论文有《上夏天并定从群不送气考》《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乾嘉时代的语言学》《尔雅的性质和年代》《古韵三十部归字总论》《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上古音节的结构问题》《说文省声研究》等多篇。名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等辞书。胡双宝,山西文水人,1932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主要著作有《文水方言志》《简化字 繁体字 异体字辩析手册》《易混易错词语辩析》。与人合著、合编有《古谚语辞典》《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全汉赋》《汉语史论集》等。主要论文有《山西文水话和普通话的语音、词汇的比较》《文水话的若干语法现象》《文水话的量词、代词和名词》《文字问题三议》《声旁的表义作用》《关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王安石辑佚》《说“哥”》《同形词说略》《语言分析中的零概念》等。
《汉语三论》
目 录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文转向
——兼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三个来源
引言……………………………………………………………………………………………(1)
壹、何谓“语文转向”中国语文为什么要转向…………………………………………(3)
一、语文教育老化………………………………………………………………………………(6)
二、书面话语老化………………………………………………………………………………(7)
三、应试文体(八股文)老化……………………………………………………………………(8)
四、缺少语文规范………………………………………………………………………………(10)
五、语言观老化…………………………………………………………………………………(11)
六、汉字老化……………………………………………………………………………………(13)
贰、中国语文转向的五个阶段……………………………………………………………(14)
一、中国语文转向第一阶段(1862-1894)…………………………………………………(17)
二、中国语文转向第二阶段(1894-1917)…………………………………………………(23)
三、中国语文转向第三阶段(1917-1949)…………………………………………………(31)
四、中国语文转向第四阶段(149-1979)…………………………………………………(45)
五、中国语文转向第五阶段(1979)………………………………………………………(52)
叁、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67)
一、翻译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68)
二、文言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82)
参考文献……………………………………………………………………………………(113)
论普通话的发展历史
壹、现代汉语“普通话”定义的演进……………………………………………………(118)
一、从1955年的决议到1956年国务院关于“普通话”的指示…………………………(118)
二、关于普通话定义的争论…………………………………………………………………(121)
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历史来源………………………………………………………(126)
一、钱玄同、杨耐思、林焘、俞敏、李新魁、鲁国尧等人的看法……………………(127)
二、分歧的原因与应思考的两个问题……………………………………………………(129)
三、决定官话地位的三个条件……………………………………………………(139)
叁、汉语普通话发展史鸟瞰……………………………………………………………(150)
一、先说“雅言”的基础方言是河洛话……………………………………………………(151)
二、第二个问题:两个南北朝与“普通话”的传播……………………………………(155)
三、第三个问题:入声是区分中古与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标准……………………(178)
参考文献………………………………………………………………………………(193)
论全球化时代的汉语意识
壹、问题的提出……………………………………………………………………(196)
一、什么是全球化……………………………………………………………………(197)
二、什么是汉语意识……………………………………………………………………(206)
三、全球化与汉语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209)
贰、母语意识…………………………………………………………………………(213)
一、母语意识是近代民族的产物……………………………………………………(239)
二、台湾的两次母语危机………………………………………………………………(247)
三、海外华人的母语意识………………………………………………………………(247)
四、大陆内的母语意识………………………………………………………………(255)
叁、传播意识…………………………………………………………………………(273)
一、语言的两种身份…………………………………………………………………(273)
二、汉语传播意识的发展过程…………………………………………………………(278)
三、传教士与汉语传播……………………………………………………………………(294)
肆、民主意识………………………………………………………………………………(335)
一、为什么要对语言讲民主…………………………………………………………(336)
二、语言民主意识的两上层面……………………………………………………………(343)
伍、规范意识(略)……………………………………………………………………(351)
参考文献……………………………………………………………………………………(352)
后记…………………………………………………………………………………………(355)
后 记
看完这本小书的校样,不觉产生如下想法:人到晚年,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书可读,有话可说,有老妻可作伴,百体无灾,天君无系,这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我想,诸葛先生所谓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我们湖南人曾国藩是相信运气的。他在给郭嵩焘的信中说: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
他曾对人戏言:“他日有为吾作墓志者,铭文吾已撰:‘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运气”这种东西,有宿命论的解释,有科学的解释。在宿命论者看来,上面说的“五有”“二元”之境乃前世注定,乃上天注定;从科学观点而言,运气取决于性格,运气取决于时机。好运靠个人拼搏而为,也靠时代的恩赐,个人的运气与国家的运气、民族的运气密不可分。百余年来的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如今时来运转,我辈小民也就不愁吃穿、“有书可读”“有话可说”了。
所谓“有话可说”,无非是像鸟鸣于春、雷鸣于夏、虫鸣于秋、风鸣于冬而已,无非是像韩愈、孟东野之流,“皆以其所能鸣。”我,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作为一名汉语研究工作者,理所当然要为汉语而鸣,为汉语的历史而鸣,为汉语的命运而鸣,为汉民族之兴盛而鸣,这本小书的主旨就在于此。
我绝非民族主义者,甚至很厌恶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我很不赞同阿尔温?托夫勒所言,在“第三次浪潮”中,“民族国家已经寿终正寝了”,“已遭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毁灭性打击。”相反,地球村的诸多民族,正利用第三浪潮,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为语言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怒而奋飞,“而后乃今将图南”。
中华腾飞,乃五千年一大变革之局也。由古代飞向现代,当以二百年为期。本书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60年代,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几乎是同步的进行的。正如中国现代化的命定的也是唯一理性的选择一样,“中国的语文转向,同样是命定的,是唯一理性的选择”。本书提出现代书面语发展的五个阶段和三个来源,就是对以往百年语文转向的初步总结。
回顾汉语共同语的历史,是《三论》中的第二论。“一源三京”、两个南北朝造就了两种官话,以入声作为区分中古与近代普通话的重要标准、区分官话的性质与地位、普通话的发展“始于一归于一”的理论构架,就其完整性、系统性而言,均为本书独创,此亦文辞文“善鸣者”也。
在这样一个大改革大开放的时期,密切关注汉语未来的命运,完全是出于历史的责任感。我信奉为学术而学术,却不赞同玩学术而玩物丧志,更不赞同以学术为敲门砖。汉语兴亡,匹夫有责,岂敢因年老位卑默而不鸣!《全球化时代的汉语意识》,作为一个理论框架而言,亦为本书独创,也是扎硬功夫寨打死仗的心血之作。
任何一个框架的构建,都要有事实为据,没有事实为据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是飞不起来的。
本书所使用的大量资料,是长年累月一条一条积攒起来的。绝大多数材料,都是亲眼所见亲手摘抄下来的。有的采自美国有的摘自香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来自专业以外的书籍。我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专业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铁证”。我断言辽金时期东北地区各民族以汉语作为通用语,并进而肯定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之间的内在联系,铁证就来自许亢宗的《行程录》。第一眼看见到这条材料,我兴奋了好几天。在解决明清时期南京官话与北京官话的关系问题时,我提出要区分地位与性质的不同,“决定官话地位的三个条件”,“‘胡儿’学得汉儿语,又向汉儿传正音”……都是从材料中总结出来的,其中外国传教士所记载的汉语资料最为有用。我对人声问题的认识,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以及清人方培成的《香研居词麈》,都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论全球化时代的汉语意识》究竟引用了多少种材料,我懒得去统计,但涉及面之广,搜集之勤,读者一看就能明白的。我无意堆砌材料,但要由材料抽象出理论,由理论构成框架。材料是人家的,而抽象过程是我自己完成的,理论框架是我自己构建的。材料只有抽象化、理论化、组织到系统中去,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何种材料可以做栋梁,何种材料可以做门窗,何种材料可以打地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材料到理论,是一个极为艰辛的劳动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最精要的理论,高度概括的理论,可能只是一句话或几句话,或者只是一条公式,而处理过的材料,保存下来的材料必须是一大堆。这不仅是立论的需要,也是对读者的尊重。读者可以根据材料检验你的理论,也可以根据材料引出新的结论。
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开辟,往往是“其作始也必简,其将毕也必巨。”(《庄子?人间世》)《三论》基本上属于“作始”之章,亦在“必简”之列;有“善鸣者”出,推出皇皇巨著,等待《三论》的,就是“用覆酱瓿”的命运了。即使如此,我也不会有“覆瓿书成空自苦”的概叹,夫抛砖而能引玉,何憾之有!
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物物随化,新新不居;后水非前水,今形非昨形。《三论》为何物?随风而逝,不亦宜乎!
《三论》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并由南保顺先生担任责编,深表感激。
何九盈
2006年11月12日
于蓝旗营抱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