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06新闻发布会于2007年8月16日在京召开,本次新闻发布会秉承去年“绿皮书”内容和形式,继续呈现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对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进行监测与研究成果。本次与往年不同的是位于厦门大学的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语言监测数据的全面加入。
教育教材语言中心此次以12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的监测数据正式参与公布工作,至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全面公布数据的分中心增至四个。语言作为一种国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育教材中的语言状况是整个社会语言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整个民族的母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乃至所有的知识教育体系,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教材语言作为国家语言资源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使命。
在全球学习中文热潮的推动下,教育教材中心首次数据公布工作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本次参与公布的12部教材为12套国内学者主编并在国内出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锁定在普通语言技能训练类。采选时考虑了“初版年限、发行量、出版单位、发行地域、教学对象”等方面,入选者兼顾了“当前使用、发行量较大、使用范围较广、不同级别”等因素。同时,还考虑了同一型教材内不同编纂理念、编排风格的差异,在上述条件下尽量搜集多风格的教材。这12部教材,依据教材受众对象、教学体制、课型的不同,分为以下五类:
长期精读型:《博雅汉语》、《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北语)、《对外汉语系列教材汉语教程》(北大)
中级精读型:《桥梁》、《阶梯汉语中级精读》
初级入门型:《速成汉语初级教程》、《交际汉语》、《新标准汉语》、《新实用汉语》
口语入门型:《汉语会话301句》、《汉语900句》
幼儿学习型:《中文》
每一型内入选的教材都具备相当的代表性和创新性。例如:长期精读型教材中的《北大版汉语教程》与《北语版汉语教程》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具有广泛市场的两部教材,时间上看具有前后承接性质。而《博雅》则是近几年新崛起的新型长期精读型教材的代表。中级精读型的这两部教材是中级教材中的典型代表,而两者又有着各具特色的编排风格。初级入门型则着重在“入门”,上述四部教材均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入门型教材,对于需求速成汉语教学的留学生来说,这四部教材从不同角度比较好地把握了这部分受众的需求。口语入门型教材相对于初级入门型,其入门起点更低,是典型的个人学习的第二语言教材,其中《301句》再版达三次之多,而《900句》则为2006年汉办优秀教材评比的获奖者。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普通语言技能类汉语学习的基本教材类型。
将教材语言量化进行监测与研究,对今后教材的编写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教材语言与生俱来的规范性、典型性、层级性以及有序性等特点,都为其量化监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材语言的监测数据也最能及时地反馈到教材的编写、教学工作当中去,这就使得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的监测工作带有强烈的指导现实的意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所反映的教材语言不仅对本行业的教材编写、语言教学现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汉语本体研究的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正是我们汉语中最为稳定、核心的部分。
本次教材语言的数据调查包括汉字、词汇及义项三个部分:
汉字总字符数:792 976字符次。总汉字数:680171字次。汉字字种数:4 041个。520个字覆盖了所有语料的80%,951个汉字覆盖了所有语料的90%。可以说1000字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量,掌握了1500字则基本上可以满足学习要求,达到2000字则可以较好地阅读教材。要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控制好汉字数量是一个关键。不同类型的教材虽然在汉字的总数上有差异,但是总体体现“字量大—字种数多—独用字种数多—难度高—学习周期长”的内在联系。通过与其他媒体的前100高频字相比,教材语言的前100高频字鲜明显示出第二语言教材用字的语文性、口语性、生活性等特点。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比较,则显示出教材用字的口语性特点,以及由于选文影响下的非常用字的异常出现。那么这些高频字的教授,以及其他高频字如何按照学习曲线进行规划就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先教哪些字,后教哪些字直接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词语分词单位总数:555 712词次。词总数:456 377词次。词种数:26 345个。2231条词覆盖了总语料的80%,5908条词覆盖了总语料的90%。可知2000条与6000条是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量。篇幅越长,独有词越多;独有词越多,教材难度越大、程度越高。词总数与教材之间大体表现出这样的内在联系:长期教材词种数在1万左右,中级教材在6000左右,初级以及短期教材则在3000以下。而从教材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与词汇大纲》的比较发现,词汇大纲与教材词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教材语料中提取出的高频词相对于大纲词来说,具有结构固定、凝固度高、口语化明显的特点。看来如何处理词语的交际功能与认知功能,如何处理口语词与书语词,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词表的制订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什么级别引入什么特点的词?该引入多少?仍然需要研究者继续深入探讨下去。
义项总数为31769个,其中独用的义项种数为18022占所有义项种数的58%,表明一半以上的义项只出现在一篇课文中。在多义词身上表现出只有少数义项高频的特点。整体多义词与单义词的分布,显示出我们教材对词汇义项分布的非自觉处理。在汉语教学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如何控制好多义词不同义项的处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词语的学习和运用落实在义项上,掌握词义特别是多义词的状况,了解各义项频率的高低,是提高常用词常用义教学水平的关键。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在学习级别及学习曲线上该如何体现,词汇的复现率该如何引入多义词不同义项的复现?高频义项与低频义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材级别处理上体现?这也是给研究者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思路。
对教材多义词的义频调查,是本次调查中的方法创新之处,把现有的词汇调查从“词”的层面推进到了“词义”的层面。以往的研究中,统计对象是“词”,而不管它们内部的各个义项的情况如何,有的甚至不管在相同的词形下词义是否相同。而这次的调查细致到了“义项”,将多义词的每个义项的频率都调查出来了,这就为常用义项、高频义项的使用、教学担任了第一手材料,为辞典编纂打开了新的思路。
教材语言的调查统计中还发现了许多富于文化信息的内容。由于对外汉语教材具有在语言传授的同时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也由于它体现教材编纂者较多的“主观意识”,课文主要表现为“编”而非“选”的类型,因此进入课文的文化相当突出。如调查报告中提及的地名情况,就体现了教材语言中的地理文化语境。
通过上述汉字、词语以及义项的考察,影响这些调查项目的因素是多方面,教材课文的篇幅长短、不同文体、不同风格、语言时代性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语言教学,对课文中汉字、词语以及义项的科学考察,就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为教材编纂提出一定的科学依据。对这些微观语言项目的不同安排和处理,将对宏观的语言文化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的持续增温,不仅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对我们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事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对教育教材的语言现象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分析和研究,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了解教材语言现象的动态变化,为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等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积极有效地促进和引导教材语言生活健康发展。教育教材语言的监测与研究如果能够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模板,那么对我们的教材编写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