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话语权问题
——在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李宇明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参加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也感谢四川大学为会议所作的精心准备。我今天不是讲话,只是个学术发言,从学术的角度谈谈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
刚才宣读的几封贺信,都谈及中国走向世界的问题,具有学术远见。是的,今天讨论学术,必须考虑中国走向世界这个大背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一个国家发展强大,重要的是在国际各领域都要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当前,中国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还不大,有话语权的领域还比较少。例如在科技领域,汉语不能作为世界一些主要会议的用语,中国学者必须用其它语言来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话语权的获取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诸多因素,但语言文字也会起很重要作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考虑怎样通过语言规划、学术研究来促成中国在世界领域的话语权。
五十年前,中国开了两个重要的语言规划会议: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同月25日至31日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两个会议的成果,最后都形成了国家语言规划的文件,即1956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汉字简化方案》,2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两个会议、两个文件,奠定了现代汉语、现行汉字的规范的基础,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和明年,分别是这两个会议召开和两个文件发布50周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准备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并籍此对我国五十年来的语言文字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对未来语言文字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在总结五十年和规划今后语言文字工作时,必须考虑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问题,这也是我想讲这个话题的原因之一。
一 中国的外语战略
从语言规划方面考虑中国的话语权,首先要研究中国的外语战略。打开网页,翻开报纸,不断看到关于母语和外语关系的论辩,这些论辩形成了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热点。
1.1投入多产出少
百余年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近些年来更加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以鼓励外语教育。我国的外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是投入多产出少。现今中国的家庭投资,相当部分在教育上。再深究起来,这些投到教育的资金主要用在哪些方面了呢?相当一部分是在外语上。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外语,购置大量外语学习的书籍与器材;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争相推进外语学习,“外汉双语教学”似乎成了奋斗目标。但是外语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外语并非人人都能学好,“全民学外语”的观念不符合语言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语言学习上,有人是天才,有人则愚钝,用一个外语水平标准要求所有的人,不科学。当然,也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通过外语来了解外国,必须重视翻译工作,起码得把世界上一流、二流的精神产品及时翻译过来。
语言学习不是为考试,而是为培养语言能力,培养学习者口语和书面语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不是仅在课堂上就能教出来的,而是要在语言环境中“用”出来。我国有极大的外语学习需求,有庞大的外语教育活动,国家、家庭、学习者为外语学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却没有与之相称的外语使用场合,没有形成合适的外语应用环境。学习是从书本到书本,学习的动力是应试,应对升学考试、晋职考试、出国考试等等。即使外语学得倍棒,多数人除了出国之外,并无大用场。创造适合现代中国的外语生活,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且可以使外语教育投入得到回报,利于扩大国家的世界影响。
1.2外语语种单调
外语教育的语种过于单调,绝大多数人学习的都是英语。很显然,世界不只一种或几种语言,中国走向世界也不只是跟一种或几种语言的国家打交道,单调的外语语种教育显然不适合开放的国家需求。
过去学习外语,目的主要是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而今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外语学习、外语教育应有些新目标。比如:通过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向旅居中国的外国侨民提供语言服务;为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大会提供语言服务等等。这要求外语教育的语种要丰富多彩,切合实际。应提倡对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的学习。当然,世界语种数千,不可能也没必要种种都学,应遴选出鼓励学习的主要外语语种目录。制定主要外语语种目录,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1)国际语言生活中比较重要的语种;
2)近期内我国需要提供语言服务的语种;
3)与国家安全关系密切的语种。
1.3英语是什么
英语是英美等国家的语言,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是中国乃至世界外语学习人数最多的语言。此时此刻,应当思考:今天的英语仅仅还是属于某几个国家某种文化吗?英语在未来有无可能成为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
人类寻求共通语的努力已进行了千百年。千百年来,人类设计了许多人工语言,最有名的当属柴门霍夫创制的世界语。最近,一批德国学者还在致力发展类似于世界语的the KOD communication system。历史表明,人工语言要发展为世界通用语,相当困难。有专家认为,英语通过进一步的“国际化改造”,或能成为世界通用语。此言果若应验,我们就要认真考虑:
1)在我国语言生活中给英语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2)怎样积极参与英语的“国际化改造”;
3)除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之外,澳洲英语、印度英语已经是重要的英语变体,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英语变体;
4)有无可能把Chinese English(或称Chinglish)发展起来,并考虑怎样利用它往英语这一“国际语”中灌注本民族的成分,以使英语更便于表达中华文化。
总之言之,如果没有外语,没有很好的外语教育,中国就不可能走向世界,就不可能较快争取到较大的国际话语权。目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外语,而是怎么学好外语、怎样看待外语、怎样制定外语战略的问题。
二 汉语的国际传播战略
汉语走向世界,是我国政府、学者和人民大众都在思考、都在谈论的话题。国际社会的确开始敞开胸怀接纳汉语。有人把这叫“汉语热“,有人说汉语在国外还没那么热。不管热度如何,汉语正在大踏步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不争之实。
2.1简体字与繁体字
走向世界的汉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是汉语书面语的载体。但因历史原因汉字出现了简体和繁体之异,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在汉语的世界教学中,需要协调简繁关系,更需要协调用简体字教学者和用繁体字教学者之间的关系。
2.2 大华语
在普通话大步走出国门之前,汉语方言已由华人带至世界各地,成为汉语走向世界的先遣队。世界各地的华人不仅使用方言,且在方言的基础上,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形成了超越方言的带有区域特色的华人共同语,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语。在汉语走向世界的征途中,需要协调普通话、台湾的“国语”、港澳的“社区语”和海外的各种“华语”之间的关系。陆俭明、郭熙等先生近年来提出“大华语”的概念,很值得重视。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现代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理解这一定义,并依此进行海内外各华语变体之间的沟通,对华文教育很有帮助。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有明确标准,这些标准是海外学习汉语者的学习目标,但在教育实践上应有弹性。比如,新加坡的华人语音不一定如北京人那么标准,香港同胞的普通话也不一定要达到内地播音员的水平。教学中怎样处理标准与弹性,怎样确定弹性的限度,都是一些新课题。
2.3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实事求是讲,外国人掌握汉字有相当大困难。只是汉族人在国内交流,仅有汉字也许就够了。如果要汉语走向世界,如果要汉语帮助国家走向世界,只有汉字恐怕不够。外国人学汉语,常需借助汉语拼音。想成为汉学家的外国人,当然应熟练掌握汉字;但是对于不同目的的汉语学习者,掌握汉字的水平可以不同;也许还有一些人,可以不识汉字,只使用汉语拼音,这就需要汉语拼音读物。我们现在还有汉语拼音读物吗?
《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文字方案,但是方案的设计的确考虑到了文字的许多性能,如隔音符号、分词连写、大小写系统等,都超出了注音功能,带有文字的性质,这是前辈为汉语拼音留下的的广阔应用空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法律规定汉语拼音具有“拼写”与“注音”双重功能,可以“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这是汉语拼音在必要时可以作为书面语载体的法律依据。
汉语拼音作为注音工具,基本合适。从利玛窦设计拉丁化汉字到上世纪50年代,出现过千百种拼音方案或拼音文字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在这千百种方案的基础上优选出来的。但是,汉语拼音如果拼写汉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分词连写(包括成语连写)的问题,码长太长的问题,标调问题;还有,如果用汉语拼音拼写一个人名,反回头来有些往往吃不准它是哪个汉字,就是说汉语拼音在一些情况下只能单向转写,不能完全回复到汉字。新的时期要不要完善汉语拼音方案?
还要看到,汉语拼音有助于国际话语权的获取。中国的知识产权,比如我国科学家创造的术语,我国打造的各种品牌,用汉语拼音表达比用汉字表达更易进入拼音文字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使用拼音文字的。历史上曾有过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的主张,自切音字运动以来的百余年的实践表明,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汉字不大会被拼音所代替。但是,在中国走向世界、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切不应忽视汉语拼音的作用。从渊源上看,汉语拼音的出现受到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但它已经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一种表达符号,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就像阿拉伯数字一样。
三 汉语在虚拟世界的地位
世界已经不只是一个现实世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虚拟世界”,由计算机网络构造而成的电子信息世界。现实世界的生活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也越来越深地介入现实世界。获取话语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话语权,也包括虚拟世界的话语权。
虚拟世界对汉语提出了新问题。目前,计算机处理汉语的能力还较为低下,比如网络检索,一点鼠标就可能给你成百上千条信息,且不说其中有多少垃圾信息,即使都是相关信息,也只能浏览前面的若干条,无法毕读,人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网络安全仍然是大问题,目前尚无有效手段进行满意的网络过滤,计算机还缺乏语言智慧,或者说计算机汉语处理还没有真正开始,还处在文字处理阶段,顶多是字词处理阶段。机器自动分词还是一个关口,未登录词的识别也是难题。
有人估计,到2005年底,用英语负载的信息大概占整个网络消息的50%弱一点,非英语负载的信息大概占50%强一点。不懂英语,将失去约50%的网络信息;只懂英语,仍然会失去约50%的网络信息。因此,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外语教育引起特别关注。汉语在互联网上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网络用语。因此,如果不懂汉语,也将失去很大一部分网络信息,更何况汉语在网络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网络是由各种规范标准构成的,我们需要建立汉语网络的各种规范标准,需要建立网络中中华语言的各种标准,并努力争取这些规范标准的国际化。有人一听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就摇头,会问语言文字还需要规范标准吗?若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提此疑问,倒可理解,但在迈入信息时代的门槛时再提这样的问题就与时不合。没有规范标准,包括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计算机网络怎么运行?比如,内地的汉字编码用GB,台湾的汉字编码用Big5,相互发送电子邮件往往出现乱码。外国的许多计算机字库中没有汉字,无法显示中文,懂中文的人在国外,常得用英语或汉语拼音与大陆人士交流。这说明建立汉字国际标准的重要性。
促进汉语汉字的信息化,不能光靠计算机学家、信息学家,语言学家应负起历史使命。最近,人们不断议论语言学家在很多场合“缺席”或“失语”的问题,如近些年进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有人就说中国语言学家“缺席”了,“失语”了。母语教育关乎民族未来,语言学家本来责无旁贷。如果在计算机语言处理领域语言学家再失去发言权,那就更遗憾了。当然可以找出多种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文科知识背景了、社科基金钱少了,同计算机界合作就像是当雇佣工人了什么的。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代人,绝不能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语言研究手段必须与时俱进。今年11月12日-13日,国家语委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语言学研究手段现代化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都希望能够整合各种语言研究资源,为语言研究开发一系列软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语言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语言研究手段现代化了,又会推动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增强我们在虚拟世界的话语权。
四 余论
话语权是个大话题,牵涉到方方面面,上面所谈的三个方面只是个引子。比方说,教育发展了,中国的学位对外国人有吸引力了,但是拿中国的学位需要对他们有中国语言方面的要求吗?科技发展了,但是科技论文不用汉文表达,产品广销四海,可是产品包装或是说明书上都是洋文,没有一个汉字,这算是有话语权了吗?
话语权不是自然而来的,甚至不因国力强大、科技昌盛、教育发达就自然拥有。有许多国家,富得流油,可是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中华文化同西方文化很不一样,汉语汉字同西方的语言文字也很不一样,因此获取国际话语权的困难比西方许多国家都大。国际话语权的获取,需要有识之士的精心谋划,需要全民族的自觉意识。
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关注人类共同发展的问题。不能站在中国看中国,或者是站在中国看世界,应该站在世界看中国。比如,全世界有那么多语言那么多文字,我们要不要了解了解、研究研究?世界上有的学问,我想我们都应该了解,都应该研究,都应该拥有。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应关心!这才是真正的走向世界,才能获取国际的话语权。
事先没作充分准备,也没有发言稿,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当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200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