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2日冬至,三位专家将莅临我中心并带来精彩的报告。这次文化语言学的系列讲座应该说有两个机缘,一个是我校人文学院国学研究院复办,大开学术交流之风;一个是中文系语言学专业语言学沙龙邀请专家讲座的传统。
本次报告有三部分内容组成,三位专家每位将就带来的题目进行60-90分钟的报告,上午两场,下午一场。同学们很有热情,反应热烈。三位专家带来的报告精彩而有新意,让我们的同学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说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更偏重的是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更着眼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而三位文化语言学的专家带来的是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更着眼于语言、世界之间的解释性。虽然观点不同,可是交流起来非常有火花。不断的碰撞和沟通,对于研究非常有益。结构主义有结构主义的优势,人文主义也有人文主义的解释力,所谓合而不同,我们都是为研究语言而聚集到一起,研究就是为了探寻真理,每一种好的理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所以我们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世界和研究范畴的同时,也需要解构自己,认识到不同研究方法的丰富性,能够跳出自己研究的小圈子,变换不同的研究视角,正像高教授所提出的一个例子里所说的,“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开几扇窗户”。
报告开篇由中国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汉学系主任、教授孟华先生
开始,孟教授山东大学词汇学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汉学系主任,中西文字比较方向硕士生导师。孟教授带来的题目为《语言、文字、图像》。孟教授学术专长在于符号学、语言学和文字学。讲授课程有:本科:语言学概论、符号表达原理、文化语言学研究生:中西语言文字比较、汉字符号学、语言学理论、词汇学等。主要著作有《符号表达原理》《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汉字物质结构研究的合治观——兼论索绪尔的文字结构思想》等。孟老师的电子邮件:menghua@public.qd.sd.cn
第二阶段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理论语言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申小龙先生
进行,申教授大家非常熟悉,但是这回是第一次能够面对面进行交流。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学习,1985年起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专攻汉语语法。1988年获汉语史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同年选为中国语言文化学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理论语言学研究室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关语言学理论和汉语、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建构规律的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申教授带来的题目为《语境分析》(详细内容见录音 ),申教授所提出的“语境”跟我们在语言学理论所学习的情景语境(Context or Discourse)都不同,更偏向的是一种价值理论,或者说主流价值体系。是一种更广范畴下的语境的定义,这种语境不仅包括语言本身,还包括社会价值导向、道德体系、制度等等影响人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申教授构拟的是更为宏观的语境体系,由于时间关系而未能展开来详细论述。不过就这1个多小时的论述,已经激发起同学们探求的兴趣,互动交流的20分钟时间显得非常局促。申老师的电子邮件:shenxl@fudan.edu.cn
第三阶段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高一虹女士进行。高教授的教育背景为:语言学博士 1992 北京大学英语系语言学专业;语言学硕士 1983 英国杜伦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 语言学学士 1979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高教授的学术专长在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讲授课程:跨文化交际(本科)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生)语言与文化专题(研究生)社会语言学(研究生)语篇分析(研究生)等。主要著作为《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1+1〉2”外语学习模式》、《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等。高教授带来的题目为《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Self-Identity Changes》、《从建构论视角看中国外语学习者认同研究的意义 --兼回应曲卫国教授》。高老师的电子邮件:gaoyihon@public.bta.net.cn
会下应同学们的要求,我们整理了报告的录音资料:录音资料下载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