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19]  阅读次数:

2025年6月14日至15日,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暨《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出版座谈会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福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承办,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协办,吸引了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教材出版编辑及学术期刊代表齐聚一堂。

回望廿载征程 擘画发展蓝图

6月14日上午9时,会议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徐勇主持。

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唐瑭在致辞中回顾了厦门大学与语信司共建教育教材中心的历程,肯定了中心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绩。他强调,教育教材语言研究是我国当下语言规划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规划研究提供领域成果支撑,也为我国教育战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新的理论。他期望未来中心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也将继续为中心提供优渥的科研环境,助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对中心表达了祝贺和敬意,同时对《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语言生活研究20年,是中国语言学界建立自主学术体系的20年,也是寻求语言学新的瞄点与靶点的20年。接下去他回顾了120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生活逻辑,强调语文生活的逻辑是让学生过好语言生活语文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从终身角度研究人生语文事务。在讲话尾声,李宇明会长再次对中心在开发语言资源、弘扬语言文明方面所做的贡献表示赞赏。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赵世举发表致辞。他高度评价中心的发展成就,并总结出三大特点:一是“小体量,大作为”,即中心规模虽小,但成果丰硕且持续涌现;二是“小切口,大拓展”,指中心以教育教材语言研究为切入点,不仅推动语言文字发展,还延伸至台湾语言生活、两岸关系研究,并走进新疆等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三是“小给养,大容量”,强调中心在有限的条件下,产出了众多直接服务国家的重大成果。最后,他对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心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下一个20年的建设中再创辉煌。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从国际中文教育视角发表见解。他指出,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陆续出台多项标准规范,为教学资源研发和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指南。同时,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创新工具。赵杨院长特别强调本土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苏新春主任提出的"语言教材三个世界"理论对本土化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建议将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编写纳入研究中心未来的重点工作范畴。

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在发言中总结了教材中心20年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他的5点深刻体会:一是坚持深耕教材语言研究领域,展现出持之以恒的学术定力二是构建了系统的教材语言分析理论框架,奠定了学科理论基础三是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教材语言研究团队,形成了人才梯队四是创新建立了“虚体”科研平台的运行机制:分别是以课题为联系纽带,以研修班、撰写皮书报告等形式创造学术快速成长条件,以成果发表为生长点;五是培育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精神,彰显了社会责任。并对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表示由衷感谢,并期待教材中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谱华章。

苏新春教授在发言中展示了一条珍贵的资料,教材中心2005年成立时朱崇实校长的批示“集校、院两级力量共同支持、共同建设,办出厦大的水平和特色”

换届赋能新程 共筑学术高地

    开幕式上,教材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为感谢第三届学术委员的辛勤付出,厦门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黄宇霞与苏新春主任给卸任学术委员颁发荣誉证书并献花。唐瑭副处长代表吴超鹏副校长为新一届学术委员颁发聘书。新成立的学术委员会将全面指导中心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规划,为中心未来五年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学术动力。

闽台语言绿皮书首发  两岸语言研究再谱新篇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程,《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出版座谈会备受瞩目。该报告由福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苏新春教授主编,是福建省首部“语言绿皮书”,属于国家语委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地方绿皮书系列。

    福建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与语言文字处代表郑娟娟女士在发言中热烈祝贺新书的出版发行,并向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编撰出版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关心支持福建省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谢意。她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面系统真实地调查闽台语言生活的图景,分析其变化发展规律,不仅有学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为未来两岸文化深度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余桂林指出《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这部著作的问世凝聚了编纂团队数年来的心血与智慧,其出版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他特别向以苏新春教授为首的编纂团队致以崇高敬意,对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由衷钦佩。期待编纂团队能够继续秉持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意识,商务印书馆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皮书的出版工作,共同推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前任主编郭熙讲述了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渊源;回顾了《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出版历程,对《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的独特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语言生活研究的行列,继续探索下去。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广州大学教授、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屈哨兵认为皮书系列的出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变化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即语言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通过语言窗口反映社会变化的种种进程,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 随后他又分享了编撰皮书的三点体会,即持久战意识、阵地战意识与志愿军意识,为“闽台皮书”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座谈会举行了赠书仪式。福建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与语言文字处郑娟娟女士与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主编向会议赠送了向中心赠送了《闽台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4)》。

    广东教育出版社黄倩主任向教育教材中心赠送了《百年中国教科书图书史全学科》,这套丛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科书发展的百年历程。两场赠书仪式不仅体现了教育界、出版界对教材中心工作的支持,更彰显了各方共同推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决心。

多维学术对话 共探语言教育新域

    6月14日下午至15日,会议开展了1场主会场专题报告和3场分会场报告。主会场专题报告有台湾中央大学李淑萍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羽教授、广州大学屈哨兵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朱于国副总编辑、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王岱老师、商务印书馆余桂林副总编辑等专家围绕越南汉籍文献语言、两岸文史教材的叙事认同、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充分交流。在3个平行分会场报告中,4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教材、国际中文教育、人工智能与语言资源开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规划五年蓝图 服务国家战略

    6月15日上午还举行了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主任的访谈交流,郭熙、屈哨兵、宋素丽、赵世举、王勇卫、余桂林、苏新春等七位到会主任就“如何更好发挥科研中心作用,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展开对话,一致认为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提升智库服务能力,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闭幕式上中心副主任杜晶晶介绍了2025—2029年发展规划及重点项目,强调将继续围绕国家语言战略需求,深化教育教材语言研究,加强两岸语言交流,服务西部语言建设。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教育教材中心20年学术深耕的全面回顾,更是面向新时代语言战略需求的一次学术集结。未来,中心将持续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引领作用,在教育教材语言研究、两岸语言交流、语言资源开发等领域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字:冯晓慧

图片:易欣、沈志善、陈心怡

编辑:占子怡

审核:苏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