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辞世,就在前一天,1月13日,先生刚刚度过了112岁生日。
就在全国语言学界上下痛惜之时,我们也谨以此文,纪念先生光辉的112岁之人生。
周有光先生190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早年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修读经济。大学学习,另周有光先生习得了知识,见识了不同的文化,学到了先进的学习和管理的方法。

先生在很多回忆中都提及这样一个故事:圣约翰大学阅览室的中英文报纸特别多,有一次,一位英国老师问大家平时怎么看报纸。周有光很纳闷老师的这个问题,看报就看报,还要“怎么看”?老师说:“看报有看报的方法。每天看完报纸,要问自己:今天这些消息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最后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查百科全书。”这一番话让周有光受益颇深,“我后来就按照他这个方法来看报,很快就感觉到进步得非常快,而且把自己的生活和全世界的活动连成一片。”后来,这种独立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跟随了他一生。
大学毕业后,周有光先生留学日本,后回国至光华大学任教。抗战前后到解放初期,先生曾先后在高等学校和银行任职,可以说, 50岁之前,他从事经济研究,是一位银行家; 50岁以后,先生开始全身心投入语言学领域。这一转变看似突兀,实际上在他看来,开启民智的关键是识字,在一个文盲遍地的国家是无法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建设的。平民教育、知识传授和思想启蒙是三位一体的。1958年,他收集了几百种文字改革方案,主导创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先生也因此获得了“汉语拼音之父”的美誉。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在当时全国百废待兴,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的状况下,为推进国民脱盲、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0岁之后,周有光先生将自己的年龄重新归为0岁,生命又焕然新生。1991年,先生80有5,却把目光又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他依然坚持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出版了许多作品。在其《周有光百岁口述》一书的扉页和结尾,都写着这么一句话:“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如今,这朵浪花终于汇入大海。先生终其一生,收获无数的成就、荣誉,然而却将爱国情怀、人性和无止境的求知视为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这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重与学习。
回顾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周先生一直对我国拼音文字研究、语言资源、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建设投入大量的心血,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1世纪初,在国家语委语信司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成立后,周老还特意书写了“语言资源”四字,此举彰示其对此项事业的关注和期许。这几个字,也一直在我们教育教材语言中心的宣传资料中作为重要标识使用着。

“见字如见人”,我们相信,周先生勤学善思、恭谨谦卑 ,“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之光芒,定将光耀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学人,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奋斗不止;先生的精神之光永存于我们心中!
(撰文:吕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