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桂香清明时,追思诗春英明师——桂诗春先生逝世为纪

发布时间:[2017-04-06]  阅读次数:


细雨纷飞的清明时节,我国语言学界又痛失一位先驱人物——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桂诗春先生。先生于201745日凌晨逝世,享年88岁。

blob.png


桂诗春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是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多年来,先生一直潜心致力于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在推动我国外语语言学发展上成果卓著。

桂诗春先生早年曾身为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不仅自身有着极高的学术建树,还拥有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将广外带入人才培养的圣地。先生晚年自立“二不”规矩:不接受采访、不出广州,足见先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的崇高精神。

今日,先生离去,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对先生未竟之事业,我们誓将继而续之,定将使其发扬光大。


(撰文:吕峡)


链接:


深切悼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

2017-04-0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年4月5日凌晨,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我校退休教授、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桂诗春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桂诗春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届委员,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外语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委员会会长,广东外语学会会长。他是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被誉为引进并开创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尤其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他引进国外语言测试理论和统计技术,在广东率先开展标准化考试试验,为我国考试研究科学化作出历史性贡献。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曾表示“先知道有桂诗春,后知道有广外。”


今天,官方微信特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教授桂诗春》一文,弘扬桂诗春教授为人治学的品格精神。


QQ图片20170406202201.jpg


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最初,桂诗春并非专攻语言学,而是从事英语和英国文学教学。


1973年,在一次访英文化交流活动中,桂诗春发现学好语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化。于是,他便带回一堆英国各学校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潜心开设英语语言课程。凭着这些资料,桂诗春与其他同仁筹建起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应用语言学专业。谈起往事,桂诗春依然记忆犹新,“最初我只能开设一门非常笼统的课,浅浅涉及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不过,在此基础上,他逐步分化,相继推出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教科书。


作为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桂诗春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考英语改革,桂诗春与李筱菊等一道引进国外语言测试理论和统计技术,在广东率先开展标准化考试试验,为我国考试研究科学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1988年,桂诗春再次到英国几所大学访问。“每到一所大学,我首先钻到图书馆里,有目的地寻找关于语言学方法论的书籍。”令他意外的是,英国关于这方面的书不是很多。回国后,桂诗春认为要让语言学在我国扎根,必须讲究其研究方法,于是他便专注于普及方法论,和宁春岩教授一起完成了《语言学方法论》一书。


为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桂诗春开展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内在过程的研究,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等著作,为研究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进行了初期的探索。

QQ图片20170406202222.jpg


做学问既“专注”又“广博”


“专注的精神就是‘发烧友’的精神,”桂诗春说,“专注就是对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培养浓厚的兴趣,充分认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坚持‘上下而求索’。”社会中存在着种种发烧友,如音乐发烧友、电脑发烧友等,“他们目标不一,但精神却一样:为了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可以不问个人的得失、金钱和时间”。桂诗春认为,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钉子”精神,包含“青山不改”(执着)、“绿水长流”(永恒)的意思。


在桂诗春看来,广博就是“杂学”。“我从小就养成了爱看杂书的习惯,诗词歌赋、地理历史等都喜欢看。”曾做过业余口译的他深感知识面的宽窄与翻译水平的高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尽量多看专业以外的“闲书”。


在学科研究领S域,桂诗春认为广博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它首先包括一个学科的子域,如语言学中的历史语言学、语音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其次是一些支撑学科,如历史语言学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语音学有发音学、声学、实验方法等;心理语言学有认知科学、心理学、交际理论等。


桂诗春说,广博与专攻是互补的,要在广博的基础上专攻。广博和专攻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打外围战和攻坚战的关系,两者都不可少,但是它们的战术却不同。“广博要杂而不乱、粗中有细。”他介绍自己的具体做法是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为专攻的目标,而把那些支撑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作为外围,每个学科都选读一些有关的基本读物,每个学科都看几本,有的只看目录,有的从头到尾大致翻阅,基本做到凡谈到某学科便知晓有哪些书可以参阅。“专攻则要读透其内容,挖地三尺,直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必要时要能够做到用汉语转述其内容。”他表示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QQ图片20170406202231.jpg



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常爱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话‘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来作为我的座右铭。”桂诗春说道,意思就是要自强不息,走革故鼎新的道路。“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信息数量和流量不断增加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知识的老化率也随之增加。”


怎样才能革新?桂诗春首先强调革新源于历史发展,新和旧其实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要通过扬弃旧的来发展新的。


但是“革新不是漫无目标地标新立异,找一些‘噱头’”,他说道,“有的研究者也很想在研究中提出一些新意,但是他们往往抄袭别人的思想,换一个名目或说法,其实只是换了一顶‘新’帽子,就说自己有创新了;还有的研究更是只根据一点点局部实验和观察,就着意于提出一个全局性的新模型,甚至说什么多模态(multi-modal)模型。”桂诗春强调,“我认为创新不是拍脑袋的遐思,也不是没有真实内容的‘皇帝的新衣’,更不是没有经过历史检验的痴人说梦。革新需要实践、观察和深入思考,不可能一蹴而就。”


桂诗春还认为,创新要有敏锐的判断力。“新鲜事物处在萌芽状态时是不容易发现的,但是新鲜事物是否真的永远‘新鲜’?还是仅昙花一现?这需要审慎的判断能力。革新应该深入研究者的骨髓,成为指导研究者终身实践的一盏指路明灯,这便是‘以不息为体’的真谛。”


“我不相信书中有什么黄金屋和颜如玉,但觉孔老夫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未知老之将至’倒是我一生的写照。”

文字 |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