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早些时候,TeaLeafNation网站介绍了乡音苑工程——以两名在外国出生的语言学者为首、记录中国每种尚存语言的努力,该工程希望录下讲方言者的话语,以确保在他们过世后他们的声音仍能被听懂。
文章称,作者与乡音苑网站创始人之一柯祎蓝(Kellen Parker)讨论了中国的语言地图以及保护一种语言为何意味着保护一段否则可能被遗忘的历史。
柯祎蓝指出,中国官方认为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很多民族认为自身内部事实上存在多个说不同语言的不同族群。很多人眼中的某种单一语言事实上可能是 3种语言。人们认为的藏语就是如此。通常被视为相当可靠的资料来源的“民族语”(Ethnologue)网站认为,目前中国疆界内存在298种活语言。
文章认为,“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方言”这一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北京人可能完全听不懂江苏徐州的某个人在家中所说的普通话。这是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人听不懂彼此的话,但在两个相邻的镇之间,彼此之间的可理解度相当高,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一路通往北京。在人们看来,吴语、普通话和粤语是属于同一语族的不同语言,就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都属于罗曼语族一样。其他人也许会说,粤语和普通话是汉语的不同方言。两种观点都不能说错,因为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完全是武断的。
文章称,在中国,每个镇都有自己的语言形式,在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听来,区别相当明显。然而,因为大多数人在与非同乡讲话时都使用普通话,一个北京人很可能始终听不到中国其他地区的方言。会说方言的人有是有,但他们很可能不说。
柯祎蓝认为,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所说的吴语为例,人们能够看到,从一代人到下一代人,发生着明显变化。在很多地区,如今的儿童的下一代将不会说本地语言。人们经常碰到哀叹能听懂父母说的语言但自己不会说的人,或者就算会说,也是最基本的水平。而且这些还不是小语言,是有数千万人的语言。有些语言正在消亡是因为只有100个人会说,而且都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些正在消亡的语言却有数百万人会说。然而,消亡原因基本相同:越来越多人有意识地在家中说普通话。
文章指出,在云南山区等较偏远地区,很多非汉语族语言事实上受保护程度更高,拥有其它语言没有的法律地位。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地理位置有助于保护这些语言,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柯祎蓝说,中国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江苏大多数城市拥有至少一个播出使用当地方言的节目的官方电视频道。
柯祎蓝认为,普通话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价值很大。如果试图在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能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参加面试的人将具有巨大优势。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没有普通话,让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社会运转起来将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