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留学生:学方言融入中国

发布时间:[2011-11-09]  阅读次数:

上海11月9日电(记者俞菀)“谢谢侬”、“勿客气”、“朋友,帮帮忙”……“地方话”如今搬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受到外国留学生的“追捧”。他们觉得,本地方言是帮助他们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钥匙”,让他们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

  奇特教程

  1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和哈萨克坦等地近40名留学生一起听了“学说上海话”的本科对外汉语课程。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教材很有意思。乍看全是古怪的汉字和拼音字符,仔细研究才发现里面充满编著者的智慧与苦心。英汉对照18课,包括上海话语音、特殊用语、句型、词语附录等,都用英语、汉语和拼音标注解析,方便学生阅读理解。

  当授课教师刘建梅步入教室时,学生立刻用热情的声音喊:“老师侬好!”气氛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刘建梅告诉记者,她教“上海话”已有4年多,这门选修课每周两节,深受留学生喜爱。为了不辜负大家期待,她每节课都准备了满满一墙板书。

  “侬”就是你,“伊”就是他,“嘎嘎三吴”就是聊聊天儿……刘建梅一边深入浅出地说明上海话的特点和规律,一边借助方言介绍上海风土人情,让方言知识和文化实践融合。“大家去过城隍庙吗?那里是上海历史悠久的集会场所,逢年过节张灯结彩,还有很多特色小吃。你们都吃过哪些?五香豆、龙祥小笼馒头都是上海特产。”

  刘建梅说,上海话中很多字是生僻字,学生们只需知道读音就可以了,期末考试也只考口语。不过,大家学得非常认真。

  记者看到,当学生们听到不熟悉的词语或句子时,会迫不及待地往本子上写。日本、韩国,甚至法国的留学生都觉得用上海话读某些单词时,比普通话更像本国语言。

  入乡随俗

  记者采访发现,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选修“学说上海话”课程的留学生大多有一定汉语基础,其中有汉语进修班学员、孔子学院学生和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上海话有的为了生活和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有的是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还有的为了给留学生活增添更多乐趣。

  “学会上海话,我就有了秘密武器。”“学习上海话,对于更好地研究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了解上海的历史发展,研究汉语的特点有好处。”“我在学校收获很大,提高了汉语水平,学了点上海话”……学生们口口相传使这门课程的人气越来越高。

  韩国留学生金起演是在学长推荐下选修了这门课。“我在上海有六七年时间,却一直听不懂上海话。平时看到周围的人聊天很起劲却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学了这门课,希望对我交流有帮助,让我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

  来自美国的司马哲从小是“中国迷”,对中国语言文字和地方方言有浓厚兴趣。他觉得学习上海话不仅是“入乡随俗”,更让他在异乡有了“家的感觉”。“我很喜欢学语言,特别崇拜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家乡学外语的人很少,今年底我爸妈将过来看我,知道我学会上海话肯定特别惊喜。”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女孩高琳才学了一年多上海话,却已会用方言问好和“讨价还价”了。“阿姨,侬好!”“师傅,谢谢侬!”她的上海话让宿舍管理员、社区保安受宠若惊,一句熟练的上海话“老板,便宜点”,让布料市场和菜场业主瞪大眼睛。她觉得,很多时候方言传递出亲切的态度,让邻里关系更和谐。

  文化传播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程晔说,同济毕业的留学生继续在上海读研深造,或到跨国企业等外国驻沪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非常高。开设“沪语课”一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也为上海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交往做了一件实事。

  “课程的实际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作为外国人观光、旅游、学习、工作等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上海话",成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海话"教学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是提高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取得的新进展。”程晔说。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姚伟嘉也是“学说上海话”的任课老师,随着与留学生交流的深入,他发现:“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方言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最常用、最熟悉,听起来最亲切的语言。他们居住的城市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窗口,当地方言成了他们解读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如果他们能听懂和使用方言,会更快地感受到中国人的朴实和友好。”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语方言研究室主任许宝华教授说,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跟社会变更、人群迁徙及组合有着密切关系。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方言的意义存在于其社会性范式的建立过程中,方言的消亡则意味着一种文化、历史和民俗的消亡。所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学习方言,跟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