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新报:网络热词不再仅仅是自娱自乐

发布时间:[2010-11-19]  阅读次数:

“网络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惊讶,是因为不少人预设了一个定位,认为这种网络词汇不属于它的使用范畴,不符合它的写作方式。”既是传媒人,又是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一事件更值得思考的是,“给力”如果是小众化的词汇,那么在传统报纸上使用,很多读者看不懂就不妥当;但现在这个词是相当一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那么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就完全可以使用。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方明更是直言,当下网络热词之所以能被主流媒体认可,是基于一个前提:如今,绝大多数的网络热词事实上早就摆脱了当初网友纯粹自娱自乐的特性,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社会热词,大部分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

从2008年开始发生质变

“过去的网络流行语,多见类似‘偶’、‘稀饭’、‘94’这样的,它们更多像是种语言游戏,是网友挑战现有语言规范而创造出来的比较新鲜活泼的用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特意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释新旧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前者多用来凸显和标识自己的个性,而从2008年开始,网络流行语有了质的变化,“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会出现。”

“确切讲,现在有许多网络热词更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多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并以网络传播的形式被大众知晓熟悉。”杨溟说。

多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

“现在的网络热词,大多有故事。”方明提醒记者注意,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

方明认为,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丰富了语言表达


许多网络热词的背后,是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类社会现象,但它们却往往只是精炼一个词或者一句短语,在杨溟看来,这本身就是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前,中国人写文章有‘曲笔’,如今,我们则有了更形象生动的网络热词。”比如“柜族”是对“蜗居族”表现出的苦笑和无奈;“蒜你狠”有对物价上涨的调侃;还有“躲猫猫”、“楼脆脆” 等,都包含有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包含有对事对人丰富的态度,“可以说,有了这些网络热词,我们的话语方式、语言特点和节奏都有了更多的变化。”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也说,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活的东西,它会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淘汰、也会不断的补充。这些年来我们新的词汇最多产生的就是在互联网上,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用语,淘汰了那些陈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更能反映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http://news.163.com/10/1116/10/6LJTE2S6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