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给力”背后的“给力”

发布时间:[2010-12-08]  阅读次数:

很难不注意目下这种奇怪的现象:民众注意的重点是飞涨的物价,失控的楼市以及美、日、韩没完没了的军演。而媒体——刚开始是报纸,跟着是网络——注意的热点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新词汇——给力。

说它不伦不类,理由有三:一它是一个生造的词汇;二“给”本身有两个读音“gei”“ji”,都是动词,从人民日报当天的原句中根本看不出该字是读“gei”还是读“ji”,只能靠猜。再不就请给创造者打电话询问,到底是读“gei”还是“ji”;第三,一般新词汇都是从民间、口头、网络慢慢走进报纸,此次一反常态,新词汇从报纸出发,通过强势的覆盖效应,迅速占领渗透到网络以及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新词汇的通用至少要经过三阶段:一是局部流行;二是区域流行,社会认可;三是社会流行,官方认可。平面媒体一直是以“官方”面目出现的。此次先官方后社会再民间的“倒行逆施”从积极的一面看,是一种“创新”,一种思维模式的“突破”;但从消极的方面看,则有一种“乱弹琴”之嫌。

结论留给实践。但透过“给力”一词的流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态——当代媒体舆论的真实生态——惟上为尊,一哄而起。

《人民日报》在中国,一直是当然的报界“老大”。据说其声音代表“最高层”,代表“党中央”。经过文化革命的人都知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造成的思想禁锢,思维僵化,阻碍了一个民族十几年的发展和进步。但在今天《人民日报》一个不伦不类的词汇竟然被各类小报“炒”得发热、发烫,这种轰动效应恐怕是当年“抄梁效”者也望尘莫及的。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发五文论物价;更前一段时间,同样是《人民日报》,也曾连发数文论及房价——这些都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人民日报》当然地走在了媒体的前列——但很可惜,有几家媒体象炒“给力”一样一拥而上地群殴了呢?

环顾当下的媒体,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除了眉飞色舞的花边话题,除了旧闻趣事,报纸为“给力”民生安排了多少版面?希望回答不是汗颜。

伟人告诉我们,媒体是有阶级性的,他们不热炒民生,不热炒真理,光炒新概念、新名词,甚至热炒明星的内裤颜色、胸围尺寸……又代表的是哪一个集团或者群体?

http://jianghu.jxcn.cn/1389/2010-12-8/30156@818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