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行不能只靠外部输血,还需努力增强内部活力。区域协调发展了,才能不断提升教育先行的量与质;教育先行了,才能放大扩展效应、防止“回流效应”,确保区域协调发展。
教育历来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不可缺少的火车头。正因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教育先行”(theoryofeducationalpriority)的观点,为许多新兴工业国家所接受、实践,并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专家舒尔茨指出:“人的未来不是由空间、矿产和土地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的。”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能动的载体,将逐步替代稀缺的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教育不但是人力资本素质开发的最佳选择,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理应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我国,如何打开教育先行的思想空间,确立教育是民族振兴基石的战略思维,真正让教育这辆先导车开上优先发展的快车道?笔者以为应在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各级政府所制订的方针政策、教育管理部门的地位、分配的教育经费等,都在实际上支配和控制着教育能否先行及先行的范围和速度。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必须切实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共识,并将这种共识变成发展教育的自觉行动。包括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使我国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美国有十多个州的教育总监都是与州长一起竞选产生的,他们负责的州教育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政治上与州长平起平坐,对确保教育先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一些理念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先行不能只靠外部输血,还需努力增强内部活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应改革教材和教学体制,使我国的教育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提高培育一流创新人才的能力,并给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展示与发展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步伐,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力求均衡发展,避免加大两极分化。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rdael)曾用“累积性因果关系”说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并用扩展效应和回流效应加以说明。所谓扩展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的效应,其中包括市场、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扩散;所谓回流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效应,其中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从增长缓慢的地区流向增长迅速的地区。由此可见,区域协调发展与教育先行互为条件。区域协调发展了,才能不断提升教育先行的量与质;教育先行了,才能放大扩展效应、防止“回流效应”,确保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外的实践也显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当,其教育需求和消费偏好也会相似,市场之间(包括教育市场)的隔离度就会大为减小,区域分工和联合办学的机会就会大为增大。因此,教育先行应力求均衡发展。
教育的发展也应具可持续性,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此,要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经出台的教育法规,积极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法规,规范各级各类的办学行为,使教育的发展在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中运行,从而确保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教育优先应成为全社会统一的认识、坚定的信念和共同的行动。有人把教育优先看成是教育发展战略,由教育部门去实施,这是不准确的,也是思想上的误区。邓小平同志归纳得实在,“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教育优先战略不是教育系统或部门的局部战略,而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优先发展教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整个社会必须支持各级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因为它在促进可持续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教育的先行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目标,也是实现经济、政治各项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思想解放,推行教育先行战略,才能陶冶全体公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操,努力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信仰,以构筑新的精神长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作者系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江苏《唯实》杂志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