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学流行语 校园里"寄托""崩盘"另有涵义

发布时间:[2007-12-16]  阅读次数:

一上课就想睡觉的学生被戏称为“特困生”;学生通过补课后成绩勉强过关被称为“软着陆”;用“寄托”代表GRE和托福考试……时下,大学校园的流行语形形色色。日前在上海中医大举行的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对此表示关注。

????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

育中心专家指出,大学校园流行语使用广泛,传播迅速,变化频繁,是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表征之一。一些流行语显得另类,但也颇具知识性。例如“286”,借已被淘汰的计算机处理器来比喻行动迟缓、反应较慢的人;借股市用语“崩盘”指恋爱告吹;“BRB”是“berightback”之意,表示“很快回来”。校园海报栏里用“ing”或“ed”结尾的句子比比皆是,分别表示某些活动正在开展中、已经结束了。不少校园流行语具有谐趣性,如“名捕”比喻那些对考试作弊学生毫不留情的监考老师;“自大了一点儿”就是“臭”,因为“臭”的组成部分是“自、大、点儿”。

????专家们认为,校园流行语的产生,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都可以找到相关成因。大学生较其他群体,对新生事物更加敏感,吸收力强,思维更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因此大学校园成为许多流行语的“发源地”。同时,大学生在自我塑造独立人格的同时,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受媒体影响,一些广告语言、小品台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对白在校园传播,被学生赋予其他含义,成为一种语言时尚。如果有大学生不知道某句台词的典故和另类用法时,可能被视为落伍,例如春晚小品的一句“你太有才了”,一时间就成了校园里高频率用语。

????制造校园流行语也成为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一种途径。如,“郁闷”、“不爽”、“我晕”、“烦”之类的流行语,都是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的代名词。专家指出,此类用语在校园流行语中所占比例不小,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种低迷的心理情绪。他们一方面期望拥有单纯、理想的大学生活,但是学习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部分学生因生活费拮据而烦恼等,都让大学生产生一定心理压力,寻找释放渠道。

????专家指出,校园流行语中有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积极面,也有比较庸俗、消极、缺乏语言规范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校园流行语的正面作用。专家建议,高校可通过开设中国语言文化选修课、讲座等,提高大学生语言使用素养;组织开展“精彩校园流行语竞赛”、“主题短信征集”、讨论不良流行语的危害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来抒发美好情感,净化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适时适当地运用校园流行语,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引导学生提升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品位。
http://www.sh.xinhuanet.com/2007-12/16/content_11952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