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狮城全球华语论坛:求同存异 汉语规范不应僵化

发布时间:[2007-11-19]  阅读次数: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全球华语论坛”于11月16日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语言专家指出,语言的规范固然重要,但不能把标准语视为一切,华语本土化及字母语的引进是现代汉语演变的自然现象,过于强求统一反而将使华语失去时代性与活力。   对于汉语和汉字应求同存异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教授受访时说,地区式华语有它存在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没必要“见之就枪毙”,而应该鼓励和接受。在当前全球华语热之际,对语言的观念更应兼收并蓄。   王铁琨说,“我们不应该当语言的警察,而是当语言的导游,多促进人们对地区式华语和方言等特性的认识。对于汉语和汉字,我们应是求同存异,异中求通(达),而不是异中求统一。统一,也要有个演变过程。”   他在16日的论坛上指出,汉语在当代中国也已随时代改变出现变异。例如“爹、姨、婶、侄”等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率减少,可能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另外,在现代汉语中,字母构成的词语已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例如GDP、MP3、DVD和CEO等,已经进入前5000个汉语高使用率词语的行列。   王铁琨表示,这与人们对语言观念已更开放,以及中国近年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等方面,更紧密与国际接轨有关。   他说:“语言是一种资源,应该珍爱、保护,而不是只关注语言分歧所带来的问题。应该重在建设与服务,充分发挥语言资源在国家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中的作用。这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语文观。”   汉语教材需本土化   中国暨南大学副校长、教授贾益民也有同感。   他受访时指出,现代汉语其实并不仅简单等于普通话,而包含标准语、方言、港澳台语言和海外华语四个层面。为此,在海外华语教材上,近年已有让教材本土化的呼声,认为华语教材应收录当地的语言特色,让学员对标准语和当地的语言习性能有个对比的认识,进而促进交流和沟通,也避免使教材过于单一,不利于海外华人学习。   贾益民说,“毕竟各地华人华桥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汉语的学习要承认这种差异,并适当地吸收到教学当中,使教材本土化。”   另外,贾益民表示,中国目前很重视研究现代汉语中,标准语和其他地区式华语的关系。他说:“我们要清楚海外华语的状况,正在建设有关的语料库以促进研究,新加坡《联合早报》和马来西亚一些华文报纸上的用语,都是建立语料库的重要资料。”   新马华语有鲜明个性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语文顾问和教育部华文教师培训班导师汪惠迪,在论坛上也提到语言的规范不宜僵化。   他说,新马华语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官话,在新马两国经过长期嬗变而形成华族的共同语,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个性。新马华语的规范因此应秉持柔性和人性化等理念,应该能促进构建和谐的语文生活,以免使规范成为语言用户难以承受之“重”;并且有利于华语作为一种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他举例说,新加坡的华语词汇中有“峇峇”一词,反映的是对土生华人族群的认同。所以“峇”尽管在中国大陆已不是常用词,也没必要把“峇峇”改成“巴巴”,只因为“巴”才是常用字。   此次“全球华语论坛”由新加坡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教学支援组)、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中文系、中国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新加坡华文研究会、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及《联合早报》联合举办。 (吴新慧 林妙娜)   专家语录   “‘峇峇’一词在新马一带很重要,反映对这族群的认同。所以‘峇’在中国已不是常用字,没必要把‘峇峇’改成‘巴巴’。我虽不在新加坡出世,但若是要规范‘峇峇’或‘巴刹’等词汇,我不接受。”   ——汪惠迪(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语文顾问)   “何谓华语文?华语就一定是普通话吗?我认为这其中还有很多思考空间。在大陆本身,较南方的语言其实是粤语,想要到台湾南部经商的人也都意识到闽南语的重要性。在全球华语热时,要教什么汉语应视地方而异。在什么地方就要懂那个地方语言特色。”   ——叶国良(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   “香港高层使用的中文是港式中文,并非标准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香港人也分不清港式中文和标准语的差别。 ”   ——陈瑞端 (香港理工大学语文及传意学院副院长) http://www.chinaqw.com.cn/hwjy/hjxw/200711/19/95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