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浅阅读”之“浅”

发布时间:[2007-10-08]  阅读次数:

?出版界、读书界和读者之中,“浅阅读”的是与非,一直是争论的问题。最近,《中国青年报》刊登并被人民网文化频道转载的《‘浅阅读’时代,你准备好了吗?》这篇文化报道,则告诉我们今天“浅阅读”时代已经来临。

????有人说,“浅阅读”就是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阅读,有的文化评论家指出,“浅阅读”是拥抱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的确,如果我们敢于正视今天这个阅读现实的话,“浅阅读”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阅读生活的趋势和常态。

????这种“浅阅读”,首先是网络阅读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上读小说,网上看新闻,网上跟踪畅销书的报道……已是许多人每日的阅读习惯。据有关统计,从1999年到2005年,我们的网络阅读率从3.7%提高到27.8%,网络阅读得以迅猛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阅读生活方式和阅读思维方式。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海量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阅读环境,促使人们要进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这种以“浏览式”为特征的读书形式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

????经典名著,很多人渴望阅读,但忙碌紧张的工作常常使人们无暇沉浸在书海之中,于是名著的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应运而生,以至手机下载名著阅读……

????在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我们得以进入这个传统,书籍阅读的特点是,所记录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这是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如今流行的“读图思维”,却是以缩减文字而增加图像为原则,文字不再是惟一的思考的媒介。凤凰卫视流行的所谓“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似乎正是反映了人们目前的这种阅读心理。……

????今天的“浅阅读”,使人想起了人类阅读文化历史上中外一些读书大家的“浅阅读”。清朝文人张潮《幽梦影》中总结过爱书者因人生际遇和阅历不同,阅读亦有浅深之别,“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赏月的露天平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尼采说他阖上一本很有深度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激不尽,如释重负……因为这种书通常会予人一种压迫感,然而“专家”们却满怀热忱,一本正经地研究不辍,同时,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因此,“每一本深奥的书都反映出一个被折磨得变了形的心灵”……尼采的这种“浅阅读”,是很近似于今天的一些人所理解的“轻松、快感和愉悦”的“浅阅读”。这些阅读史上的读书大家的“浅阅读”告诉我们,“浅阅读”是人类很早存在的一种文化阅读行为。

????阅读史上“浅阅读”的存在,不能影响我们对今天一些“浅阅读”的问题视而不见。人们批评“浅阅读”,在于所谓“速读”、“缩读”,“时尚阅读”,即对于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胡乱删减、恣意曲解,“水煮”和“恶搞”,把畅销书炒作为阅读的主流文化阅读倾向,或者一味浮躁地追求“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而忽视阅读的细致入微的情感品味和深刻思想的领悟……这的确是目前一些“浅阅读”存在的弊病。

????所以,“浅阅读”之“浅”,不是“速读”和“缩读”的代名词,不是阅读的“深度不再重要”,不是阅读的去“精神化”,不是抛弃可以给人的灵魂和信仰带来皈依的传统经典文化阅读的口实,不是“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他满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他的短暂快乐”的十足的功利化阅读……

????今天“浅阅读”之“浅”,应该是阅读感受中的愉悦轻松,是阅读风格上的通俗易懂,是阅读内蕴奥义的深入浅出,是阅读阐释的言简意赅,是阅读过程的由浅入深——当我们对一本心爱之书投去心灵的一瞥时,它并不妨碍我们与这本读物进行精神交流……(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whsd/2007-10/08/content_11336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