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很喜欢金庸小说,茶余饭后,不失为消遣的良品,其意义正如我上厕所喜欢读的漫画,读完就忘,不过脑,轻松。
  教科书是什么?中国的教科书又是什么?龙应台曾撰文介绍德国的教科书(专指历史人文类),德国的所谓教科书其实正相当于我们的课外参考书,教师只讲解词语释义、作品时代背景等,至于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等,教师并不灌输一个所谓正确的见解,学生完全是在一种讨论形式中各抒己见,各见真义,并不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中国的教科书,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思想灌输,注重的是思想思想思想,我的思想我的思想我的思想……
  金庸小说的旨趣是白日梦,创造一个正义绝对可以伸张,个人抱负可以通过奇迹实现的江湖世界。作为教科书内容,我真不知道教师们该如何阐述其中的思想。
  其实按照现代小说的标准,小说的思想性并不是一个问题,小说就是一种娱乐,是苦中作乐,通过小说去寻找人生意义,获取真理,反倒是对小说的一种误解。金庸小说意淫也好,奴性也好,白日梦也好,写这些,完全合乎小说的自身道德。以小说为工具去宣扬一种所谓正确的思想,这才正是小说的不道德之处。昆德拉就对《一九八四》不以为然,以为这部小说的政治意义根本无须通过小说来传达,一篇简短的论文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性损害了文学性。
  但是我实在怀疑作为一般的中学生,是否能懂得小说的娱乐作用,他们是否有勇气拒绝从小说中去寻找人生奥义。教师会答应吗?教师会对学生们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娱乐,你们别当真?我敢说,不但中学生们,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也未必能理解现代小说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对一部小说进行深度阐述,直到挖掘出他们需要的所谓中心思想,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或许,可以放弃深度挖掘金庸小说的积极意义,这工作很难。你去从小说的语言、结构、心理层次等叙事学角度去阐述金庸小说之美吧。容易吗?可能更难!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读金庸小说中的语言,疙里疙瘩,毫无美感,满纸都是某某道某某道,是一种说大书的口吻,整体的流畅感,甚至比不上二流的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的对话,都是把意思说得满满的,为了怕读者不明白,经常说车轱辘话。最优美的笔调就是营造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意境,而这些意境的营造,在古典小说中早已经登峰造极,金庸小说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
  金庸小说是给懒得动脑的人读的消遣物,画面、场景、心理什么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者惟有被动接受,无须依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什么,只管跟着故事,跟着场景,跟着人物心理,一路狂奔,却缺乏参与再创造的喜悦。一个优秀的现代小说家是懂得如何邀请读者一起来进入小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极少部分读者属于被邀请之列。阅读的乐趣在于参与其中,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乐趣固然也是乐趣,却是肤浅的。
  叙事模式,金庸运用的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在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那里已经到了顶峰,其后现代小说的兴起,这种叙事模式已经被逐渐淘汰,现代小说成熟之后的小说大家几乎都抛弃了全知全能叙事模式。一个有良好文学素养的现代读者对全知全能叙事模式是极不信任的,这种模式是上帝在讲故事,而非小说家在写小说。小说和故事有天壤之别。当然不是说不能运用这种模式,但是到20世纪中叶还在用这种模式写作,从小说进化史角度看,绝对是一种倒退。
  再说想象力。金庸是讲故事的高手,想象力出众,但是常显得粗糙无力,很多故事都是硬编出来的,雕琢痕迹太过明显,不够自然融通,譬如向为人称道的《笑傲江湖》西湖底下比武一章,情节就很牵强,漏洞颇多。同样靠想象力写作的通俗作家斯蒂芬.金,想象力就远在金庸之上,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原作者就是斯蒂芬.金,越狱过程合情合理,简直令人无可置疑,这才是杰出而有力的想象力。英国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的想象力更是神乎其神,读过克里斯蒂,你会觉得斯蒂芬.金幼稚。想象力的极致是奇幻但贴切,宏伟但细腻,如果仅仅是大而无当的空想,其实并非难事,但毫无艺术价值。金庸虚构的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都经不起推敲,缺乏一种“文学上的真实”。当然,对一般读者来说,读金庸就是一种消遣,不动脑才是阅读的要旨,金庸粗糙的想象力足够享受了。
  金庸小说的长处在于编故事的才能,教科书篇幅有限,如果仅仅为了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参考书让学生课余阅读,教师讲解的重点只须放在编故事的“编”上,而无须着重讲故事。事实上,可能大多数学生对金庸小说的故事早已烂熟于胸,根本无须放到课堂上来特别讲解。
  如果将来有人编写20世纪中国小说史,金庸自然不能遗漏,同样,琼瑶也不能遗漏。这两位作家都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如果说对深层心理的影响,可能琼瑶的作用更大。看惯革命文学的一代大陆人,甫一接触琼瑶,恰如迷路的孩子重归母亲的怀抱,可能把半辈子的眼泪,都一夕间流尽了。即使过了那一阵言情小说的哺乳期,迄今还是有不少琼瑶迷。在此意义上,金庸既然能入教科书,琼瑶迟早也能入。前者刀光剑影,后者风花雪月,正可相得益彰,比翼双飞。
http://read.anhuinews.com/system/2007/09/19/0018510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