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客”、“丁宠家庭”、“奔奔族”、“半糖夫妻”等昔日常“出没”于网络、媒体上的“另类词汇”,日前竟出现在了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式公布的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汇中。此信息一经媒体公布,如投石击水,引起哗然。 其实,171个词汇只是我国近几
年所产生新词语的冰山一角,面对越来越多新词汇的冲击,我们如何维护和发展正规汉语体系?信息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汉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新词:鲜活时代的文化符号?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这些新词汇主要是国家语委等部门从30余家媒体用词中收集得来。除了国家重大事件类等,如“上海社保基金案”等语汇外,还大致包括几大类:文娱新闻事件类,如“裸替”(裸体替身)、“职粉”(职业粉丝)、断背(同性恋)等;网络化特色类,如“晒客”(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展示在网上与他人共享的人群)、“丁宠家庭”(不要孩子,把宠物当孩子养的家庭)等。此次公布的171个新词汇中,还有许多词语的产生充满了“创意”成分,如:奔奔族(东奔西走玩命工作的族群);半糖夫妻(婚内分居的夫妻);压洲(通“亚洲”,隐含亚洲人生活压力大)……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人士说:“今年我们尝试着先公布了171条,并不意味着一年新产生的词汇只有171条。”他说:如今,新的语言现象是特定时代变化的文化符号,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重要变化,我们要把语言看作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看作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了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对国内7所高校的网站BBS用语统计而成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其中和网络联系密切的如“顶”(支持)、“马甲”(源于赵本山的小品,意为“身份”)、“沙发”(回帖第一人)、斑竹(版主)等词使用频率非常高;此外,数字(字母)缩写也成了网络一道风景,如918(加油吧),7456“气死我了”,PM(拍马屁)……据统计,网络语言运用具有口语化、符号化等特点,比如在2005年度BBS中光“哦”就出现了20多万次;BBS使用汉字以外的符号占41.46%,一般书面语中的符号只有15.5%,差距很大。
????五花八门的新词汇为何呈现广泛传播之势?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教授戴耀晶教授分析:一方面,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也会空前活跃,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新词汇是一个时代生活的鲜活反映,有其社会原因;其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受到国外语言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当然,年轻人对新词语的创新,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普及率日益提高,简约而俏皮的网络语言也成了网民们的常用语。
????新词之争——做“导游”还是“警察”?
????一方面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连续数年公布的年度新词,并打算附以新词解释公布于众,一方面是众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对新词提出声声“讨伐”。更有甚者,面对网络语言的大范围来袭,一些省市纷纷出台地方法规,规定一些特定场合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保护母语建起法律屏障。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人士表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把语言看成一种国家资源,甚至和矿产资源、水资源一样重要,要珍惜它、爱护它、利用它、开发它,并引导社会语言生活逐渐走向规范。有关人士认为,“在语言问题上,我们应该作‘导游’,而不是作‘警察’”。教育部有关人士强调说:我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很大,词汇的新变化多。有计划地对汉语新词语进行动态跟踪考察,不仅具有社会语言学价值,而且还有语言词汇学意义。
????不过,非议的声音似乎也不小。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研究生佳梁说,此次公布的171个新词汇,接近一半的词语令我这个老网民都感觉陌生,有些新词让我颇感意外,如:游贿(游说贿赂)、吊瓶族(不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等。“171个新词汇有何收集标准?一年当中初步选择出来的新词汇,未经长时间的流传,是否马上合适公布,这些都值得探讨。其实,很多新词汇都会如过眼云烟,转眼即逝。”
????现在上海一家中学担任初中语文老师的张秀兰老师明显表示了担忧:“让我不解的是,教育部公开公布年度新词汇,是否意味着中小学生都可以仿效并使用?我个人坚持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从小使用规范汉语,而不能过早涉及新词。”她说:平日里,她每每在作文中看到学生用网络语言等不规范语时,都会要求更正,现在却感觉有点迷茫了。
????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词典编辑室主任陈崎表示:教育部公布的171条新词,与其说是“新词汇”不如说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这些新词的特点是与社会生活贴得很近,但词语有一个自然淘汰和流传的过程,如果一个词非常生动、形象简介,会自然“沉淀”下来,成为固有的新词,反之会昙花一现。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从2006年开始已着手展开2009版修订工作,《辞海》收词一般要考虑其知识性、稳定性。“在我看来,这171个新词经过时间的‘考验’,绝大多数词都会被淘汰,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将收录到《辞海》中,当然,大范围公开发布‘新词’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有可能会对正规的汉语用词产生始料未及的副作用。” 陈崎表示。
????我们如何面对五花八门的“新词”?
????面对类型各异、五花八门的另类新词,我们如何保证规范语的使用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刘志基教授表示:语言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现象,词汇和语言起到的是一种交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词汇总是会层出不穷地产生,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词语,在人际交流或使用中,词汇的流传和淘汰都是一个自然而言的过程,从词语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无需过多地对其加以人为干涉、引导。
????陈琦表示:新词不是放在任何情境都适合使用的,要分不同情况而定,如针对于国家公文、教科书、重要媒体新闻发布,由于其本身的严肃性,就不适合使用新词;而在于日常私人交流、或是网络沟通时,使用新词无可厚非。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并不适合过早地接触另类新词,否则将对正规的用语加以混淆。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家胡申生表示,文字、词语说到底是思想的载体,其背后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如何辩证地看待新词汇,如何与活跃于网络、善于使用新词汇的青年群体进行沟通,弘扬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http://www.sh.xinhuanet.com/2007-08/19/content_10899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