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网络浏览渐居主导 传统阅读仍在继续

发布时间:[2007-09-09]  阅读次数:

资料图片

  载体之变:从“甲骨”到“手机报”

????四千多年前(公元前25世纪),当我们的祖先将一个个简单的图画、符号刻在陶器时,文字开始有了载体,人类开始有了阅读的内容。随后的一千多年(公元前16世纪),殷商甲骨刻文产生,灵巧的工匠们在龟甲兽骨上刻下了占卜凶吉时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商代晚期,出现青铜器铭文,西周时期,铭文增多,青铜器铭文记载了我国很多古代文献,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随之的简策、锦帛一一亮相,文明开始传承。

????纸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研制出轻便、便宜而又能大量生产的植物纤维纸。到了魏晋时代(约公元五世纪初),纸张逐渐取代了笨重的竹木简和昂贵的锦帛。漫漫历史中,在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方面,人类找到了理想的载体,几千年来,我们徜徉于书本当中,明我心志。

????1946年,埃历阿客(ENIAC)发明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文字载体发生变化。1974年世界第一台微电脑的诞生标志着屏幕阅读方式的萌芽,1995年因特网的确立标志着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世界的图书馆尽收眼底,鼠标轻轻一点,所需信息立刻展现眼前,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

????2004年9月1日,“首届空中传媒——榕树下原创手机文学大赛”正式开赛,引起手机一族的极大兴趣。文字依附于新的载体,除过大量的原创小说外,网络信息也源源不断地发送到手机上来。“手机报”的出现告诉我们文字的载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学者曾把文字载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纸时代”、“纸的时代”、“后纸时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管是曾经的甲骨、简策还是当今的纸介质、网络以及未来的电子纸:无论是青灯黄卷的阅读,还是即时在线浏览,也许未来的阅读方式还会发生改变,但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阅读将是人类永恒的生活方式。

????书香弥漫 明我心志

????李军 男 29岁 公务员

????傍晚时分,记者见到了刚下班的李军。毕业于政法学院的李军非常健谈,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我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阅读方式。真正要读书、要思考,还是应该专注于实体的书本,从中获取养分和享受。”

????“因为学法律的缘故吧,我偏爱读一些思想性很强的读物,比如《理想国》、《罗马史》等。边读边思考,有时会做一些笔记,写写心得,如果用现在流行的网络、手机等快速阅读工具,必然会受到限制。重要的一点是,许多经典读物不一定有电子版。”

????从学生时代起养成的泡图书馆的习惯,至今李军还保留着。周末只要不加班,他准会和老婆抽出一天的时间去图书馆泡泡。“安静的大厅,空气中弥漫着书香味,忘记生活的不快,手捧一本经典读物,与作者对话,那种感觉真好。”李军陶醉地描述。

????“我的另一个阅读方式是每天晚上读报纸。其实,这也是一种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晚饭后,老婆去看肥皂剧,我呢,沏上杯茶,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李军说道。

????“你是不是感觉我像个小老头?”李军开玩笑地说:“其实,我还是很赶潮流的,蹦迪、K歌,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我都喜欢,韩寒、慕容雪村等人的小说,我大多是在网上看的。”

????调查:网络浏览渐居主导 传统阅读仍在继续

????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中关于阅读时间正逐步减少的相关数据,就已经在白领群中引发过一股反思和讨论。在本次周刊发起的关于阅读方式调查中,不少白领表示:我们并非不读书了,而是读书的方式正日趋多元化和快餐式。

????周刊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之间、月收入在3000~10000元之间的白领人群,抽样发放的近一百份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每日进行半小时以上的网络浏览,在浏览时间上已经超过传统的阅读方式。然而,8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并未完全放弃以书报杂志为载体的传统阅读方式。多数人都是在传统阅读的同时,辅助进行其余阅读方式,并不拘泥于某一种阅读方式。一些新兴的阅读方式,如PDA、手机阅读、听书等方式,虽然占据了一部分比率,但调查中几乎无人表示只采用这些方式中的一种加以阅读。

????“传统阅读方式的长处在于方便简易,一次性付费,物耗低。其缺点是功能单一,占据空间,很容易就让家里的书橱书桌‘书满为患’了。”33岁的大学教师王宇说道,如今,除了翻查教学要用的典籍和资料,他也更多使用网络浏览的方式,他认为:“用电脑来阅读欣赏图表数据和文字图像,其优点是功能多,容量大。例如字体能够随意调整,可大可小;复制摘录方便之极;不仅硬盘书库不占居室空间,网络搜索引擎更是让全世界的图书馆尽收眼底。”

????调查中,多数人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持续存在充满信心,36岁的工程师郭建刚认为:“新的阅读方式出现是必然的,但目前这些获取信息的方式还不够尽善尽美,归结起来是物耗大,费用高,难度大,体耗多。如目前的电脑屏幕反光太强,长期阅读,眼睛太累。此外,台式机只能以固定姿势阅读,不仅腰背受损且无法携带,一旦停电,更是让人束手无策。而笔记本电脑固然方便,随时随地皆可用来阅读,可是耗电问题太严重。至于电脑开机要电费,机器有磨损,上网需要电费和数据通讯费等种种额外成本……这些都使传统阅读习惯目前仍然为多数人所承袭。 ”

资料图片

  听书:把眼睛解放出来

????毛容容 女 27岁 公司职员

????“读了十几年书,视力越来越差了,所以改为听书了,没想到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了。”毛容容一语道出了改变阅读方式的原因。

????十年前毛容容中专毕业,在家乡的一所学校教书,她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自学考试,强迫自己每天要看很多书籍。她回忆道:“那时候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埋首在书本当中,鼻梁上的镜片一年比一年厚。”

????3年前,毛容容考取研究生后,读的书更多了,她一开始在网上看,但是在享受网络阅读的便捷与全面时,她的视力却急剧下降。“好在,我发现了一个适合我阅读的工具,那就是用电脑或MP3听书!”毛容容笑道。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隔壁同学寝室,只见电脑里正播放《三国演义》的评书,而同学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好不惬意。跟同学聊过之后,毛容容才发现时下很多流行或经典的书都有了CD,心下大喜:这不正适合自己这样的情况吗?

????从此,毛容容在路上,带着MP3听,逛街回来,则躺在床上开着电脑听。“《红楼梦》、《达·芬奇密码》我可都是听完的哦!别人听音乐,我听书,很奇怪吧?”毛容容得意地问。随即她又解释道,自己主要是在零碎时间段会这样做,如果有整段的空余时间,她还是会带瓶水去图书馆。当问及其他同学的情况时,她说道:“大多数同学还是喜欢上网阅读,毕竟这种阅读量是有限的,如果总用MP3听,久了耳朵也会疼的。”

????毕业后,毛容容进入一家企业,每天忙忙碌碌,但她还保留着“听书”的习惯,忙里偷闲的她在工作之余先后听完了余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听书”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休闲餐”。

资料图片

????掌上电脑:不同方式,同样享受

????林灵 女 30岁 杂志主编

????林灵是一个忙碌的人,每天总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用。初次见到她时,她正忙于开电话会议,跟下属商量策划下一期的专题,其间又不时有同事过来请教问题……15分钟后,她终于结束了通话,转头对我们歉意地笑了笑,随之谈起了她所钟爱的PDA(掌上电脑)。

????“由于工作的性质,我每天的阅读量是很大的。除了阅读一些传统书报,大多数情况下,我是通过PDA来阅读的。”林灵侃侃而谈。时代的快速变化催生了阅读方式的变化,在这个什么都讲速度、讲效率的今天,她选择了PDA。

????林灵使用PDA已经有两年了,她回忆道:“当时是一个朋友推荐我使用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出差,携带书本太重,笔记本电脑体积较大,于是跟朋友抱怨漫长的旅途太无聊了,她就建议我可以用PDA在途中阅读,说既方便,又实用。”林灵将信将疑买了一个PDA试用,很快就爱不释手了。

????如今,PDA已经成为林灵随身必备的“法宝”之一,跟手机同等重要。“我几乎每天都用PDA,主要用来看小说,大多是一些比较轻松的,不需要多思考的,非严肃性的小说等等。尤其是一些尚未出版的书籍,可以提前通过PDA下载,海量存储,先睹为快。”自从有了PDA,林灵更加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等车时、银行排队时、候机时……看到兴起时,林灵还常用PDA写一些东西,对精彩的段落做纪录,顺手写些随感什么的。

????黄昏时候,蜷缩在竹藤椅里,手捧一本心爱的经典读本,吮吸阵阵茉莉花茶的香味进行阅读,这样的生活对于当前的林灵来说是一种奢望,主要是时间上不允许,“稍有空闲,我反而喜欢缩到被窝里阅读自己喜欢的东西,纸本的也好,PDA也好,都是一种享受。”林灵调皮地说,PDA反而比书本更适合蜷在被窝里看。

????当谈及现在年轻人大多青睐多媒体,画面,声音,视觉冲击很强,相对来说,纸本信息不太受欢迎,林灵认为,这是两“贪”在作怪,一个是“贪懒”,惰性强,不愿思考,不管好与坏,纯粹地接受。一个是“贪心”,什么都想要,既要视觉享受,又要听觉熏陶。她自己倒宁愿纯粹地看看书,绝不会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

????“随着技术的发展,PDA的功能还会不断增强,会有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工具来阅读的。”林灵匆匆结束了谈话,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资料图片

  手机阅读,精彩随身

????罗云涛 男 26岁 会计

????提起手机阅读,罗云涛迅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年轻时尚的他已有好些年手机阅读的经历。

????“我对一切新潮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总想试一试。初次用手机阅读是在2004年,那时刚上班不久,每天去单位来回要坐两个多小时公车,途中实在太无聊了,就用手机看起了书。”恰巧当时罗云涛想备考心理咨询师,平时上班又没时间,利用每天这段坐公车时间,他先后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等书籍“啃”完了。

????“那时候还是很钟情于这种阅读方式的,因为它使用比较方便,一般的智能手机,如果支持word、excel、powerpoint等文件浏览功能的,都可以阅读电子书。”说起这些,罗云涛真像一个行家。“在手机上利用专门的读书软件,你还可以设定文字的大小,设定书签,做个记号,下次很容易找到要看的内容,每本书下载收费也不多,还是很划算的。”

????“当然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罗云涛话锋一转,开始罗列起手机阅读的缺点,“首先,屏幕还是太小,所显字幕有限,尤其是公车上摇摇晃晃,视力需要高度集中,很容易眼睛就很酸痛。此外呢,在车上太专注看手机,有不安全因素存在,要是碰到一两个小偷盯上你,可就麻烦了。”

????罗云涛强调他现在很少用手机看长的作品了,而是改变方向,看手机报了:“手机报内容短小精悍,实效性很强,像九江大桥的事件,我就是从手机报上第一时间获知的。手机随身携带,随时接收新闻消息,让自己永不落伍。我还听说以后手机报也会发展成包含声音、动画的多媒体内容,还有什么手机卫星电视呢,科技日益发达,好玩的还在后面呢!”

????罗云涛甚至思考过“传统阅读方式是否会被新型阅读方式所代替”的问题,他认为:“几百年之后,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纸介质的读物会消失的,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阅读工具,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但传统与新型的并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螺旋式渐变的过程,人类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期内能彻底改变的。”(策划:赵 洁 文字:李庆瑜 李亚妮)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9/09/content_6690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