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同样是助学,何不人性化?

发布时间:[2007-09-11]  阅读次数:

古人说,不学蝼蚁偷生,一句话点出了人格、尊严的价值。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政府应该尽力保障的。如果我们认同这个说法,那么,我们不得不说,一些大学助学贷款咨询设“绿色通道”露天办公,把贫困生的隐私暴露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客观上让贫困生成为别人围观的对象,这种方式是不大妥当的:它有可能伤害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尊严,从而不利于大学生以后的人生。

  当然,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大学学费太高,而贫穷又不是大学生的错,没必要因贫穷而自卑,相反,贫穷应该成为我们改善命运的动力。诚如报道中的严先生所言:这种“露天办理”也有积极作用,它能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进而激发其上进心,是孩子进入大学后面对的首场考验。

  话虽如此,但我觉得严先生以一个成年人的生活经验讲出的这个大道理,对涉世未深的大学新生来说,未免太乐观了点。必须明白,并非所有大学生的心理都能这么健康,这么阳光,这么高瞻远瞩。记得有报道说,很多大学生为了面子刻意隐瞒自己的贫困身份,而不申请助学贷款或救助金,有时候连饭也吃不饱。这样做当然也不好,但至少表明贫困生的心理是不阳光的——这既源自物质的匮乏,也有来自社会上的歧视。

  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几位贫困生,如小严,“在记者和严生的交谈中,小严始终埋头填表未发一言,当记者问她是否介意在这种露天下填写贫困生表时,她摇摇头,面无表情,丝毫看不出新生入学的兴奋。”说实话,看了这段报道,叫人百感交集。给我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学业这些贫困生忍住了屈辱的泪水。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助学贷款就给人感觉变味了:它似乎成了一种施舍,而贫困生俨然成了道具。不能不说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还有一种说法,贫穷不是需要遮掩的隐私。对此,我也持谨慎的保留意见。诚然,从衣着打扮,从生活用品,从伙食水平,甚至从人际交往,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确实有着很大的区别,想遮掩是不可能的。这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刻意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尤其是我们存在着更好的方式的前提下,而要实行这种方式付出的成本并不大,如移师室内。

  现在,人性化是一个流行的概念。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一个可喜的观念上的转变。那么,在贫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设置方式上,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该人性化一点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这样做不光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难题,实现了温家宝总理刚刚提出的“穷人教育学”理念,而且在默默的帮助中,贫困生的隐私得到保护,他们的尊严得到维护,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裨益甚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与其他人相处,更容易养成一种感恩意识,积极地回报社会。

  当然,或许经历了太多的非人性化的阶段,我们对到底如何才算人性化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因此,对一些学校就申请助学贷款的工作方法,我们应该宽容。对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我们都需要做出积极的探讨。所以,我们希望明年或者以后,助学贷款绿色通道最好能够安排到一个相对隐秘的空间,给贫困生一个相对自在的环境。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jysp/news/2007/09-11/10240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