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转型”还仅仅是一个起步。在最基本的语言常识和母语知识上,普通民众仍然所知甚少。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8月16日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在会上散发的一揽子材料当中,一份包括171条词语的“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特别受到大众的关注和争议,社会评论的言语之间隐隐弥漫着一些忧虑和质疑。在大略阅读完教育部网站的全部有关材料后,笔者认为在大众和教育部、语委之间的认识隔阂,除却普通民众对语言学纯学术研究的陌生以外,“国家语委”通过这项活动,似乎也在对自己过去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这个微小的转变也让人很难迅速地把握接受。
????在部分媒体针对“新词语”发表评论后,“新词语”项目负责人南开大学的周荐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的采访中已经明确进行了解释:“新词语”是学术成果而非语言规范。新词,一般可以指在近期出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而在以往的语言实际使用中未出现或辞书未收的词语。新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人群针对性,而且淘汰率也相当高。譬如,在1949年以后,曾经流行一时的许多新词语如:“副博士”、“人造肉”,大多灰飞烟灭;而一些专业性相当高的新词,也会由于因缘际会成为社会通语,比如“基因”、“克隆”早已脱离了生物科学的领域。
????纪录新词是部分语言学家长期从事的默默工作,至今还有专门的“新词词典”定期分年份出版。在目前计算机筛选统计技术高度发展的推动下,新词遴选的工作也愈加高效,虽然其中仍有技术改进的需要,但绝非是哗众取宠的炒作。
????及时地纪录大量可能稍纵即逝的新词,可能对今人意义不大,但对于后人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帮助。中国人的传统一直是贵古而贱今。在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最难啃的骨头往往是古人那些一时的俗语俚语,古代文人大多不屑整理纪录,有关著作寥若晨星。
????时至今日,新词的收集研究,将不会再使后世遗恨。
????不过社会对国家语委此项举措的狐疑,自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在8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发布的讲话材料中,引用了语委主任赵沁平之前的讲话,强调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需要处理包括普通话与方言、母语与外语以及虚拟空间语言文字等八方面的问题,使用了“科学看待、妥善处理、宣传规范、引导发展”的表述。这种表述方式,与之前教育部文件常出现的“不准……”、“严禁……”的口吻,是存在差别和改变的。长期以来,国家语委语言工作的指导精神主要是“规范”,而这种“规范”又常常被简化为围绕“普通话、简化字”两个中心,像一个语言文字的紧箍咒要管住社会语言这头“野猴子”。而8月16日的发布会上,对记者提出的汉语里的“字母词”、“火星文”现象,有关负责人都表现出理性的宽容态度,反而不像部分民间论者从汉语纯洁的高度对其大加挞伐。这说明国家语委也正在试图从一个“管理性”部门向“服务性”部门做职能转变,不过碍于教育部“权威在上”的印象实在太深入民心,人们还很难“虚心接纳”国家语委的“温柔转身”。
????当然这种“转型”还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是以这个事件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基本的语言常识和母语知识上,普通民众仍然所知甚少,这同样是语言文字部门在“锦上添花”的工作之外,时刻需要重视的地方。(王晓熊)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7-08/22/content_6580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