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阴人如何看待新词语

发布时间:[2007-09-06]  阅读次数:

房奴、梨花体、熊猫烧香、学术超男、奔奔族、独二代、晒客……当有些人还不大明白这些词说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它们已经被列入了汉语新词语。最近发布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这些新词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反映了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变化,也显示了新理念在百姓生活中的渗透。

  作家:语言是社会的镜子

  “近年来新词语不断地出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得知我国最新发布了171条新词,长期从事文艺创作的我市作家庄铁声昨天告诉记者,生活发展得越快,出现的新情况越多,以前的词语无法准确地表达,便有新的词语诞生。“比如‘房奴’这个词,我就认为比较贴切,反映了当前社会一部分的生活状态。”他认为,社会变迁,必然引发许多新的变化,人们要表达这种现象,就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词语。“语言同样反映的是一种历史的变迁。”他说,新词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逐步吸收新词也是语言进化的基本规律,语言的发展同样是一个创新、积淀和淘汰的过程。面对新词语,无须大惊小怪,也不必太在意。“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是一种社会之‘风’,注意社会现象,应从社会语言入手。”

  市民:新词还是“太新”

  这171条汉语新词语是否真的融入了市民的语汇?新词会不会成为生活主流词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

  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小项工作圈、朋友圈都在网络上,自称是“网络化生存”。但他也有一大半的词弄不懂。他说:“房奴、车奴、国六条这些词我还懂,而飞鱼族、半糖夫妻、冻容是什么意思,我就搞不明白了。寒促、7时代、灰色技这些词语不用网络搜索根本不懂。”还有一些市民觉得,这次新推出的词语有些已经过时了,比如“熊猫烧香”指的是曾经肆虐的一种电脑病毒。再如“海缆断网”,这是特定的新闻事件,事件过去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人用这些词了。而“梨花体”本身是略带讽刺效果的闹剧,没什么价值。“新词语大多是一种流行语,只通行于局部的范围,大多进入不了全民语言,有什么必要正儿八经地公布呢?”也有一些市民这样表示。

  教师:用词仍需规范

  新词语让人们感到一半是“不懂”,一半是“质疑”,不过,既然国家语委公布了这些新词,语文老师会怎么看待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这些新词?在采访中,有老师表示,除了“八荣八耻”等个别词汇,大部分只是在一部分人群中流行,其实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如果用在作文中,别说老师看不懂,相信大部分学生也并不了解真正含义。语言是交流工具,如果交流都困难,怎能流传?171个词汇其实只是这几年流行的词汇的冰山一角,每天都有新词汇在产生,对此,一方面,老师要有开放的态度,允许学生使用那些有生命力、已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新词,如房奴、一卡通、留守儿童等,但有些网络新词,大多数人看不懂,因此不提倡学生使用。特别是中小学生在语文习作时,还是要注意用语规范。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80078/80079/622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