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今天为何缺少教育家?(新语)

发布时间:[2007-06-25]  阅读次数:

?
  人物素描为马国英绘
  最近,社会上关于教育的争论比较多,对于如何才算是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的议论也比较多。我的感觉是,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每年都有众多新教师上岗,虽然那些好学校、重点学校的门口从来门庭若市,但真正能称得上是教育家的人,却越来越鲜见。

  其实,中国是个盛产教育家的国度。远的孔夫子不说,现代以来,以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梅贻琦、张伯苓等为代表,教育界可谓大师云集。然而,如今一谈起教育家,我们却不得不频频将目光转向过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什么呢?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对教育家的定位太高”。的确,如果换一个角度,现在简直是“教育家”满天飞——他们大多是以抓升学率、抓校园建设而著称的名教师、名校长,他们的教育理论也不断花样翻新。但是,这与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家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陶行知曾撰文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他感慨,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其实是创造精神。

  真正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在思想上会对人们有所引领,会发自内心地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公平,会不遗余力地推行平民教育,并把教育提炼成一种感人肺腑的艺术与精神,他们有先进的思想,有坚韧的行动,有非凡的创造。

  反观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具有创造力、开辟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家。这可能涉及到教育体制的整体性变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改变“官员办学”的状态,让“教育家办学”成为普遍现实;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来自教育家个人的勇气和创造力,那种一点一滴的突破和探索的巨大价值不容忽视。一场真正的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努力的合力。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应当说,我们比以往更有条件、更有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去呼唤我们这个时代“第一流的教育家”。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7-06/25/content_13205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