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来,“文化遗产”纷纷被编写成了乡土教材而进入了教学体系,甚至走进了今年的中高考试卷,以唤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记忆”。连年呼吁“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要从娃娃抓起……”的文化人为此十分欣喜。
????然而,欣喜过后,人们也禁不住思索:“文化遗产”走进课程甚至中高考试卷,是拯救保护,还是缘于我国应试的无奈?通过一本本乡土教材对下一代的潜移默化,能否拯救我国文化“活化石”?

永定初溪土楼群

壮观的“集庆楼”
??? 福建土楼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正在接受联合国世遗委员会为期3年的考察、初审、讨论,如果一切顺利,可于2008年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王东明 摄)
????“文化遗产”走进一本本乡土教材
????已经申报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今年也被写成了教材。“福建土楼”所在地之一的福建南靖县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南靖土楼》乡土教材,这学期已在当地中小学中使用。
????南靖第二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蔡光英说,“土楼离我们很近,过去却一直没有去参观过,现在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土楼的知识,才知道我们身边也有这么神奇的东西,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东西。”
????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会长彭一万一直致力于在厦门各学校讲解闽南文化。他发现“许多学生对闽南文化几乎一无所知。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学好英语,也不让他们学闽南话。”“会说闽南话的人少了,那么以闽南话为载体的闽南文化就会渐渐消失。”彭一万说。
????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为此编写了8册闽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彭一万等一些专家学者专门到学校为学生授课。
????在福建,南音、歌仔戏等也都分别列为厦门、泉州、莆田等地中小学的选修课。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7-06/27/content_6267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