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诞生是革命性的。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为科技时代的人们撕开恍如隔世的面纱,令人们感受到神奇、未知和可能的一方面外,也割出了人性由好奇而来的虚伪、丑陋、残忍的一面。后者可能的后果是,扭曲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道德防线、脆弱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破坏着物欲横流时代原本失衡的文化生态。
比如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人们当初始料未及的。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让网民认同的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在生长之初的确活跃了语言的张力———原来有些话可以这么说,并且说起来这么好玩。这一阶段,有些词甚至被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认可并收编,比如由音译而成的“伊妹儿”便因有着中国汉语的古典韵味而立马流行。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先是大侠、斑竹、灌水、菜鸟、恐龙、青蛙、PK、粉丝、玉米等等,而“老土”们尚未从这些“异端”中明白过来时,更为搞怪的网络语言又汹涌而至。看着“酱紫、潜水、BT、MM、TMD、PL”这样的网络语言,大都不属网虫的人都会一头雾水吧;而面对“繏擇了伱﹎o..﹎就不後悔゛我Dēㄝ界ヽo不允許ゝ伱的離開{詠薳记嘚伱!!”这样犹如天书的符号,更会如坠云烟吧?
突如其来的“语言暴力”让人们猝不及防、束手无策、痛心疾首:难道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规律造出来的、曾被西方人称为“魔方”的、对世界文明作出独特贡献的神奇的方块汉字也被“革命”了?
对于什么是语言,语言学家多有说法。
而不是语言学家却写出了被方家认可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斯大林的观点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可能没人反对,但更多的人认为,语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现象,这是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相对而言的。就以中国来说,汉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大量在当今已毫无意义的字、词已被弃用,而注入了与时代合拍的新词。尤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剧烈程度,更使汉语词汇更新得比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快,《现代汉语词典》几年就会修订一次。比如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收编的反恐、双规、海归、非典、埋单、侃大山、二奶、丁克、伊妹儿、酷、克隆,就是从纯正汉语、方言、译音而来的,属于现今时代的新词。
也就是说,从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发展规律来看,网络语言的兴起是必然的,我们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关键是要区分良莠。好的网络语言,倘若符合普遍性和稳定性原则,它不光会留下来,还是对现代汉语的丰富。而不良网络语言现象的出现甚至泛滥,就值得社会的警醒和反思了:其背后隐藏的绝非刺激和另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不能忽视的文化隐忧。
在键盘上敲出“天书”的网民年龄越来越小,其间的隐忧既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因其对文化的不尊重,而易让代表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孩子们滑向文化陡坡,与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背道而驰。语言是文化的基础。随意生造字词、取繁体字的一半甚至乱用莫明其妙的符号替代等行为就是在糟蹋语言,而糟蹋语言就是糟蹋文化。同时,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被视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倘若任意践踏语言而后快,绝对是一个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受挫的危险信号。
上海曾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尽管教育部并未在高考中封杀网络语言,但自上而下一直强调,在高考作文中慎用网络语言。笔者以为,诸如此类的举动体现的不是对网络语言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不良网络语言泛滥的未雨绸缪。
http://sdnews.sc168.com.cn/shangbaopinglun/shangbaoshiping/200706150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