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应清除教材里面的暴力语言

发布时间:[2007-06-21]  阅读次数:

中国矿业大学三名大一学生被自己的同学投了毒,导致出现重金属铊中毒症状。经过警方调查,这位同学投毒的原因居然是三位同学不理他。因为同学不理会而去报复同学,这样的案子不是第一起了,和前几年的马加爵案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用的是锤子这样的冷兵器,一个用的是铊这样的化学武器。起因也都是一些小事情,因小积多,因小成仇,同学之间的温情不见了,仇恨在汪洋恣肆,这样的校园究竟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呢?

????不要再用“偶然”这样的词汇来遮蔽一切了,“偶然”不是规避责任的法宝,“偶然”的遮羞布遮不了校园里一而再、再而三的惨案,“偶然”也从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园暴力最近频发,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遍及校园的打砸现象,其缘由不是情绪的短暂爆发,而是长期的积累。虽然一些事件看起来似乎是突发的,但根本上还是与我们的教育思维、管理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想想看,如果校园里从上到下弥漫的是谎言,如果大家认为暴力解决问题的成本最低的时候,当谎言泡沫破灭的时候,那些因为谎言而怀抱希望的人怎能不愤怒并进而诉诸暴力呢?

????无论如何,都得好好反思一下暴力的思维,一切不合理的暴力都理应得到最强烈的反对。马加爵纵然有再多冤屈,也不能铁锤相向,中国矿业大学的这位同学纵然再受冷落,也不该动用使人痛不欲生的“铊”武器,他们的暴力之路毫无疑问是走错了、走偏了,而我们对于施暴者的同情只能招致暴力思维的蔓延。《水浒》里的李逵两把板斧闯天下,在法场上哗啦啦抡过去,多少旁观者的人头落地,李逵固然赢得了英雄豪杰之名,无辜的百姓却要为此付出原本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生命代价。以今天的思维看来,这岂不就是活生生的恐怖主义?

????可是,翻开我们的课本,里面充斥着多少鼓励暴力的话语?固然常讲书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书籍不意味着暴力,我们的教材更加不应鼓吹暴力。现在是要建设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如果还要教育孩子们的暴力英雄主义,那未来的公民何在、法律何在?

????要想减少校园暴力,减少这些本来不该发生的暴力事件,请自清除教材暴力语言始。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6/21/content_6271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