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与会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比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我国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国际儿童节”确立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统一改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
今天又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谨以一组稿件献给节日中的孩子们!
德国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德国小学生只上半天课
德国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非常重视家庭在塑造儿童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十分关注父母言传身教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说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歌德的成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两三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让歌德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三四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就乐观向上、勤于思索和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成才的“名人效应”在很多德国父母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因此许多家长都坚信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在德国,所有孩子在上完4年小学后,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向有关家长建议,其孩子应该上哪一类中学,这就是德国特有的所谓“10岁定终身”的中学教育体制。在很多德国父母看来,传统的教育体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有些近乎残酷,因此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由于教育体制带来的等级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平等心理和相应的不安全因素,他们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家庭教育打消孩子们心中对于上学的恐惧心理。
据介绍,德国的中小学校一般都是半日制,只有上午上课,学生下午的活动由家长自管,这也迫使许多家长,主要是母亲不得不半天工作,下午回家管孩子;而且德国教师在学校没有个人的书桌,都是在家备课,这也迫使家庭教育在德国孩子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一位教育专家曾指出,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
一位名叫奥古斯都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有一个5岁大的儿子,他的亲身体会是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不是去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实践太少,有些要求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言行对他们加以影响。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01/content_6184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