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热线:傅伟中:出版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发布时间:[2007-05-15]  阅读次数:

中国书业正处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令出版商感到越来越郁闷的是越来越恶化的出版生态环境。所谓出版生态环境,只是借用了生态学的一个概念,是影响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的总称。当前,行业盗版严重,伪书猖獗、诚信缺失、竞争无序、产业链断裂等一些阻碍书业发展的弊病日益凸显。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在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高层论坛上宣布,将2007年定为出版规范管理年。整治图书高定价低折扣、出版产业链环环扯皮以及出版物质量不高等不良现象,将成为今年工作的重点。

  一是社会需求的下降和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上网阅读率迅速提高,全民狂欢式的博客写作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阅读图书的兴趣下降;学生人数减少,教材循环使用等变化,将减少对纸质图书的需求。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调查,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报纸、期刊、手机尤其是网络等快餐式阅读越来越流行,阅读人群分流的现象十分明显。与图书阅读率下降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提高。这两种变化都呈加速趋势,直接影响了图书需求总量。正如王朔宣布的,他从此不出纸媒书了,他的设想是:“实名点击、付费观看、广告支持,个性化印刷,能省掉多少中间环节,就省掉多少。”王朔前些日子预言:“纸媒要消失的,但是有过渡期的,纸媒市场,中国是一个特别寒碜的地方,盗版搞得图书没有什么利润,我的书被盗了多少啊,我要搁在美国,哪还用出来挣钱啊。郭敬明的事情讨厌就讨厌在,知识产权大家不认为这是偷吗?要在美国我早就是亿万富翁了……”这一席话,尽管不太中听,但刻薄中有着真实。

  就教材出版而言,未来的总需求也呈现下降趋势:中小学总人数开始减少,2005年全国在校小学生人数减少381万,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课本需求量减少;教材循环使用、对教辅图书征订目录的限制、教材招标和政府对教材的集中采购和免费供应等,直接增加出版单位的经营压力。

  二是图书出版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对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的高度依赖。近5年来教材一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三是诚信出现危机。我国图书出版在发行环节形成了以寄销为主要特征的销售和结算体制。现在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书店(批销商)-出版社这个环节。表现为:由于出版社为追求码洋增长或提高上架率而向书店盲目发货,或者由于书店盲目订货,在书店形成大量存货,无法向出版社正常结算;更有些书店恶意欺诈。1985年全国图书库存资金15.59亿元,1995年68.99亿元,2003年超过400亿元。同样,有关部门对2004年的这一数字进行了“保密”,但在出版界几乎无人不知:库存累计又比2003年增加了18%左右。2005年的库存已经高达近500亿。

  四是出现大量退货风潮。日本出版大崩溃是从大量退货开始的。平均退货率达到50%,高的甚至达到80%-90%。现在我们一般出版社退货已经超过了10%,不少达到了35%,随着每年出版品种和数量的增长,退货率也呈现上升的势头。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的库存量超过年产值。在经济压力下,出版社不得不通过增加品种和大量主发图书来广种薄收,于是新一轮退货潮又开始了,出版业似乎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

  五是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影响了出版业信用体系。突出表现在:市场规则没有有效建立,形成了不正当竞争甚至行政垄断。图书价格制度、销售资金结算制度、出版物市场信用制度、出版风险投资规避制度等等都处于空白地带,导致了折扣战、回扣战、高定价低折扣、黄金书等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从上游的假书、伪书,到生产环节的质量低劣产品,通过降低折扣或高回扣等手段进入市场,使正常出版的高质量图书的名誉受到损害;一些出版社通过买卖书号获得蝇头小利,使得书商赚去大部分利益,同时导致了出版社的空壳化;一些省级新华书店通过渠道控制人为形成区域封锁;一些大的书城以进货折扣甚至低于进货折扣来进行不正当竞争;一些不法商人以盗版、盗印等手段侵犯出版社和著作权人利益;出版诚信屡遭质疑,给出版社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也使得多年建立的信用体系出现了危机。

http://news.tfol.com/10026/11373/11375/2007/5/15/103351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