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华商报:“大学生修语文”究竟能否振兴汉语?

发布时间:[2007-05-11]  阅读次数:

新闻背景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学好汉语是光大中华文化

  ■徐晓

  现在,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这种全球学习汉语热的现象说明了中国国力的强盛,说明了中国已越来越走向世界。而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的大好形势下,国人的汉语水平却在日益下降。

  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语言是民族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作为记录、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最高标志。”事实上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把语言作为国家民族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保护自己民族语言的地位,控制外来语言对本民族或本国语言的冲击和同化;另方面,在本土以外推广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语言的国际地位。历史上,很多企图征服外民族的征服者都不放弃推行自己的语言。

  语言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主权的象征。保护母语教学地位,加强母语教育,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表现,更是爱国主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具体表现。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它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天然优势,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学好汉语文就是传承和光大中华文化。

  谨防工具主义至上

  ■阮占江

  作为一门和人们生活直接、紧密相关的基本学科,语文不仅具有一种可以进行外部考试和评议的工具性、知识性等价值,同时也蕴涵人文性、趣味性等吸引人的内在价值。但遗憾的是,如今不少的大、中学的语文教学,几乎普遍性存在过于强调工具性、知识性的学习,而相对忽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相对忽略语文应有的情趣和意趣。从文章背景、中心思想再到段落大意,大量训练点的罗列,知识点的支离破碎,往往让很多学生兴趣索然,有些学生甚至开始厌恶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后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还是沿袭这种教学模式,那么,不仅可能会让广大大学生索然无味,而且恐怕也只会增加他们新的学习负担。

  因此,尽管教育部现在已明确建议大学全面开设语文教学,但有关方面显然需要先对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防止继续让考试等外部工具主义压制语文学科应有的其他价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要尽可能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尽可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特点,充分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更多地注意培养大学生们广泛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多读书,多背名文佳句。

  紧缺的不是语文而是人文

  ■周明华

  教育部这次纠偏是一种醒悟而不是导航上的越位,但教育部这次纠偏之举依然显得有些踟蹰了。当前亟待修正的是,应试教育带给中国教育领域的负面方向。高考像一根不可一世的魔棒,指挥着孩子不得不耗掉几乎所有的青春时光。孩子从小便因为要考英语,不得不死啃ABC,在这种学习时光的“应试”切割下,有多少孩子会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好好汲取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神秘与伟大的精神素养呢?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在乎必修与选修什么工具课程,教育现实意义在于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导引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和解决所处时代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文凭不是不高,才学不是不丰,而人文感恩情怀和社会苍生忧患意识却一直较为贫乏。

  系念苍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素质,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回馈社会、助帮他人的人类精神食粮。这份食粮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人脉传承,也是华夏儿女屹立于世界的厚实根基。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学生当前要的不是什么形而上的语文教育,而是尽快重拾人文教育的高蹈精神,让人文之光普照中国学子。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571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