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渝州飞歌每每在我的博文之后留言,为她的真诚热情所感动,使我想了解这个虚拟的名字背后的那个人,便想看看她的博客。她回言说,有朋友说她的博客是小学生写日记,实在不值得一看。后来,她看了我写的《没有互动,博客只是一具空壳》后,可能考虑到我很在意于一种真诚的互动,便留下了她的博客
地址。
??? 便去看了。文章并不多,我是一篇篇读过,本想在每篇之后都留个言,但觉得那样还是有些话无法说出。便由她的自我评价想到了一个我们都可能会想到了问题:博客需要什么样的文字?或者说我们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
?? 仔细想想,我们写什么样的文字,有时是自己不能支配的。上学的时候,考试的标准决定了你文字的取向。上班后,社会的标准决定了你文字的模式。即使是那些文艺刊物,也有一种固定的标准在隐然存在着,如果你不遵守它的规则就会被拒之门外。我当过副刊编辑,有时我看到一篇好文章,但我却不会发,因为它不符合于报纸对副刊作品的定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你有职业规则在那里摆着。
??? 这种情景大体如今天很多有艺术天份的孩子,他们本来拥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观察和表达,但是在学院通过训练成为专业画家后,跳出那个框架,他就会发现自己好像不会画画了。一个画家出现的同时,一个天才却消失了。
??? 但博客似乎有些不同。它没有一种既定的标准和模式摆在那里,它不需要你为某种规则而改变自己。它需要的就是真实的你真实的想法和表达,一如孩子面对世界的想象。
??? 所以我一直认为,博客有点像我们的家书,它是我们面对家人、面对朋友的倾诉和倾听。它不过多在意于华丽的词藻、严谨的结构、精密的逻辑,它在意的是真情、真实、真话。因真而美,因真而有力,因真而动人。
??? 以此而观之,我觉得渝州飞歌的文字是真诚的,是有温度的,是有感情的,不论为母亲还是为女儿,那种淌自心里的情感如地上的清泉泊泊涌出,不激烈但清澈,让人能照见自己的影子。这样的文字如同最新下季的水果,透着新鲜和水灵,即使青涩,但也可人。
??? 又想到我这两天重新翻起的尹吉男先生的《独自叩门》,时隔十年再读,我才发现似乎才读懂了它。尹先生的自序写得很好,大体可以解答我的疑惑,那就是并不是什么都会造成我们写点什么的契机,只有那些触碰到我们心灵的才会让我们拿起笔来。
??? 博客,其实就是给了我们一种自我的表达方式。好与不好,看与不看,只能一切随缘。
http://www.gs.xinhuanet.com/blog/2007-04/29/content_9927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