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教材频“刷新” 教师很无奈

发布时间:[2007-05-01]  阅读次数:

“教材刷新”,这是山东济南某中学教政治的王祁老师发明的一个新词。之所以发明这个词,是因为他感觉到近年来学校教材更换过于频繁,基本上是年年更新,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却也带来了更多的任务。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往一套

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继而出现教材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学校教材更新频繁,出现了好几种版本同时使用的现象。那么,面对教材的不断“刷新”,老师们作好准备了吗?

  现象

  中小学教材更替频繁

  “工作5年,换了4次教材,这变化也太快了吧。”北京广安中学宋老师的言语中有些抱怨,也有些无奈。宋老师说,因为新教材的不断出现,就得不断地去适应调整,老师们都有些“应接不暇”了。

  事实上,这样的声音并不少见。程诚是北京中关村地区某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本课本。“你怎么有两本书呢?”记者问道。“这还算少的,如果都算上,我这儿一共有五个版本的课本。”

  程老师指着桌上的课本说:“这两本书有一本是正在使用的最新版本,另一个则是新版本之前所使用的版本。”她还告诉记者,现在除了校内不同年级使用不同版本,连不同区县的学校之间都使用的是不同版本的教材。

  记者对山东、湖北、四川等地一些学校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发现很多老师都反映近几年来教材更换非常频繁。在湖北某小学,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至少有九个以上的版本,而且一般两三年就得换一个版本。采访中同时发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更换得比较少,而音乐、美术、信息等所谓的副科更换较频繁,有时甚至一学年上下两学期使用的课本都不是同一版本的。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担忧,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材的数量和范围都将出现一定比例的扩展,这样一来教材的“刷新”将愈加频繁。

  反应

  老师们感觉任务加重

  面对频繁的教材更换,老师们有何反应呢?

  程诚指着自己桌上的两本书说:“很明显,工作量增加了。以前备课看一本书,现在备课得看两本书了。”

  那么,为什么老师们会同时使用几个版本的教材呢?“大家对旧版本中的内容和对应的教学模式都比较熟悉,于是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参考以往的经验。但是,新版本的教材毕竟有所改动,老师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所以只得一丝不苟地开始重新研究新教材。”

  据了解,一些高中老师的任务更重,因为高考试卷往往根据数个版本的共同点出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应付高考,好多教师都买了所教科目的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采访中多数老师认为,适当的教材更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太过频繁的话就会让老师产生疲惫和抵触。

??? 除去内容的重叠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新内容要求有新的教学方式与之配套,这一点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以前的教案肯定是不行的呀,而且老师在教学方法、课堂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必须针对新教材做出新调整;另外,如果相关的教学资料、辅助材料、学具教具、教学课件等配套不能及时到位,也会对教学造成影响。”

  采访中,广安门中学物理教师李老师还特别提到,频繁更换的教材之间可能还会产生矛盾,使得老师不知如何把握。她以一个知识点排序为例:“在新教材中,把热传递放在前面,而‘热量’的概念放到了后面,这就与以往旧版本的教材出现了很大差异。究竟应该怎样去教呢?是遵循老教材呢还是按照新教材?教师的授课无疑受到一些困扰。”

  支招

  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教材变更带来的挑战和难题,老师们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吗?一些老师在应对教材变动方面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事实上,教材不管怎么变动,它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导向、固定知识不会变,变的可能是一些呈现方式,譬如知识点的串联、细节的变化等。”北京八中分校的陈老师是一名有着近2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丰富的经验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教材的更换。

  “有的老师觉得教材换来换去挺折腾人,其实是没有找对方法。只要把教材的梗要、脉络都掌握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不用再担心了。”陈老师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不变应万变”。

  除去陈老师提到的练好基本功这一点外,一位山东的李琦老师还提到:“一旦出现新教材,一定要对新教材进行一个全面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把握住新教材出现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譬如为什么要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很重要等等。”李老师认为只要把握了变化点,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使新旧教材得到很好的衔接。

  另外,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员高拉庭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所以其中难免会有一些探索和尝试。他建议,目前这个阶段,老师们要克服教材更换带来的难题,积极应对变化,在变化中求得提升。

  声音

  教材选用教师难有发言权

  ●“对于换教材的事情,我们似乎一无所知。我们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换,也不知道以什么标准去换;既不知道旧教材为什么被舍弃,也不知道为什么新教材被采用。”

  ——北京某中学教师

  ●“我们不清楚教材选用的流程,也从来没有人就教材选用的征求我们老师的意见。”

  ——江苏某小学教师

  ●“教材更换频繁定然不好,每一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执教老师必须在上课前与教材进行‘对话’,经常更换版本,如同经常更换工作的同伴,刚熟悉,却又要换了!”

  ——山东某中学教师

  访谈

  莫把教材当“圣经”

  ——访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王海燕教授

  记者:很多教师反应最近几年教材的变化比较频繁,这种频繁换教材是一种正常现象吗?

  王海燕:就教材的性质而言,教材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像过去一样,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使用一套教材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而现在过于频繁地更换教材主要是我们正处在变革时期,课程建设还没有完善,教材也在不断实验过程中。

  一些地区过于频繁地更换教材确实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也反映了我们管理层面上的漏洞。教材的频繁变化,是对新课程中方方面面人员的一种提醒。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必须要深入基层,倾听教师们的反映。作为一线的教师也需要及时与教材编写者进行对话交流。新课程的建设应该是一线教师、课程专家甚至是学生一起参与的。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教材实验,修订课标,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变革后,教材还是会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更换教材不会过于频繁。但和以前不同的是,社会上可能会同时并行多套教材,另外,一套教材也不会几十年不变。

  记者:教材的变换,以及教材多样化现象对一线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王海燕: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不应该过分看重教材,不要将教材奉为“圣经”。

  新的教材观提醒教师,教材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基本依据。教师要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去追问教材的编写。以往教师在拿到教材后直接教教材,很少有老师会去追问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编,教材编写的理念是什么。现在多种教材的出现,就在引导教师去思考教材背后的东西,去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材的多样性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教材驾驭能力的一种考验。教师需要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大胆选择和重组。这种重组并不是一种机械的累加,而应该是建立在一种理性的分析基础上。教材的变化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空间,让教师去有创造性地发挥。

  记者:教师面对这种改变应该如何应对?

  王海燕: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去思考去追问教材的编写思路。要看到教材后面还有课标,回到课标层面去思考教材。教材的多样性也更体现出课标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教师要去思考各种教材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对教材整体有一个把握,而不是局限在某个章节上。

  教师需要提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认识。教材的变化需要教师去考虑学生,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去设计教学。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学的设计,而不是基于教材的设计;新的教学也应该是基于课标的教学,而非基于教材的教学。教材观的改变实际上是对教师课程观的一种引领。

  在过去教材一成不变的时候,很多教师在如何使用教材上也并不相同。很多老师也会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从适应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重组教材。只要老师们清楚学生要在这个学科上把握什么、学到什么,也就不会在意教材的变化了。
http://www.gmw.cn/content/2007-05/01/content_601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