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教授建议《出师表》撤出教材引争议

发布时间:[2007-04-25]  阅读次数:

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容易让辨别能力较弱的中学生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应该用华歆的《止战疏》代之。此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今年65岁的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中传达的一种“愚忠”思想不利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形成科学的军事观。“这篇文章基本观点完全错误,会让中学生形成‘愚忠’思想。为什么要学习一篇错误的文章呢?”他认为,应该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胡觉照在给教育部的信中说,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
  《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在《书愤》中就表达了对诸葛亮忠诚的推崇。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白居易则感叹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历代名人对《出师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胡觉照的这份建议信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大多数人都批评这一建议,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学术炒作”。胡觉照对此反驳道:“我已经65岁了,也没什么想要的东西,没什么可炒作的,我就是出于道义提出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重大命题提出来,就是让社会讨论。不管教育部是否采纳我的建议,大家关注讨论就是一个进步。”
  “我教了30多年语文,教授《出师表》10多轮,从来没有感觉到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愚忠’思想,我也没有感觉到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反感。”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说,“古文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如果按照这位教授的观点,那古文中该删去的文章该有一大批。《出师表》几十年来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并作为经典背诵诗篇,这就说明了它的意义。”
  北京五中语文老师徐淳称,《出师表》作为经典古文篇目,其文字、语法都是很出色的,“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对孩子们学习古文很有帮助”。至于胡觉照提出的“愚忠”思想,徐淳认为,传统文化中都会有不适应当代社会的一些思想,关键是老师怎么引导学生去对待。

【事件追踪】

  教育部近日透露,尚未收到胡觉照写给教育部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的建议信。
  据了解,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标准将在明年正式公布。教育部语文组一负责人称,某一个人对某一篇文章的看法不会影响新课标的修订。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一共有七八种,教育部并没有规定语文教科书的具体篇目,各个出版社会根据课程标准自己选择篇目。目前,《出师表》依然出现在初三语文课本上。

http://www.westtimes.com/news/2007_4/2007425142037183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