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2007成都“出版与传媒”主题论坛》大会,传出了标题为《依托媒体资源 推出成都“易中天”》的新闻【成都日报4月22日A2版】。单看文章标题愚下还以为媒体制造“川版‘易中天’”可能又是一场令人乏味的摩仿秀,然而阅读全文后才发现,原来是传媒“合谋”为新时代寻找文化(包括语言)发展的出路。
语言,是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第一表现形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是进入到“媒体时代”的今天,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够准确地反应时代特征并被社会广泛认同,就成了对语言出路的一种考验。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曾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由此可见,语言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无与伦比,极其重要不能小视!然而也要看到,正是由于语言在社会地位中的重要性,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力量因某种利益需要而垄断或者干涉语言表达方式的非正常现象。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垄断或者干涉语言表达方式的现象,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例如从央视《百家讲坛》“一讲成名”并走红社会的易中天和于丹现象,说到底就是语言表达方式为寻找出路的探索,但却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力量因某种利益需要而妄图垄断或者干涉语言表达方式的非正常现象”的批评、批判、责难、刁难,并视为“用语言表达方式对历史(经典)文化的亵渎”,其帽子不可谓不大,其罪恶不可谓不小。然而与此相反的却是,易中天和于丹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深奥化、精英化、学术化”东西演变成“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的努力,不但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也使易中天和于丹因此而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回报和经济利益。
不可否认,语言的出路离不开传媒力量的支持和传播,才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社会认同效益。正如在本次《“出版与传媒”主题论坛》大会上某出版社社长说的一样:“如果没有中央台,就没有今天的易中天”。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假如传媒把支持和传播语言的出路只是作为单一的牟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忽视“语言也是双刃剑”的社会危害性的话,恐怕受到伤害的就不是社会效益问题,而有可能是语言本身的出路问题。这一点愚下从本次《“出版与传媒”主题论坛》大会的有关新闻报道中,并没有看到丝毫的警觉反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尽管寻找语言出路的易中天和于丹现象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但对其批评、批判、责难、刁难的声音中有些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即便是那些批评、批判、责难、刁难的“道理”中带有情绪化、人格化、道德化的倾向,也应当引起媒体的关注,并如实的将那些批评、批判、责难、刁难的声音反应出来,以便全社会能从语言的出路冲撞中寻找到最佳的路径,并达成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台湾诗人余光中最近针对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图谋(用台湾土语替代普通话)非常愤怒,对语言的出路这样评价到:“语言会自己寻找最适合的发展方向,政府的干预是非常不适当的,事实上也干预不了。……文化(包括语言)是靠积累的,时间会自动去芜存菁。……政府强势的介入即使出发点再好,也容易造成文化(包括语言)上的破坏。”由此不难看出,易中天和于丹现象,事实上也是对“语言会自己寻找最适合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努力,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假如易中天和于丹现象所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再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时候,“时间会自动去芜存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易中天和于丹现象所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没有遭到政府的干预,的确值得欣慰,这大概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吧?!总之,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对“川版‘易中天’”背后的语言出路的探讨,相信会对中国的文化繁荣带来新的希望,带来新的看点,但愿“语言会自己寻找最适合的发展方向”,而不要遭受到不必要的力量因某种利益需要而妄图垄断或者干涉。祝语言一路走好,愿文化繁荣昌盛!
http://www.scol.com.cn/comment/msmt/20070425/200742585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