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访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
编者按:
??? 今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划共提出了11项主要任务和11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两项任务,以及实施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程。
???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
? 保护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全民族的意识
??? 中国教师报:经过多年的宣传普及,大家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像您所研究的文化多样性问题,好像还是更多地局限于专家的圈子里,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普及。在您看来,文化多样性是否也像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呢?
??? 滕? 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等重要,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是不可重复的。但是,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包括语言、风俗和文字正在迅速地消失,很多年轻一代都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母语了。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满族语言已经消失了,现在只有少数的研究专家会说。
??? 另外,除了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部分使用本民族文字外,很多民族已经不会用本民族的文字了。这样,各少数民族就出现了一个逐渐单一化、主流化的趋向。但是,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来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笔财富,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一个基础。文化多样性,是人们创新的源泉,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一旦消失,人类的创造力就会降低,世界就会变得呆板。
??? 从历史来讲,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这些都是各个民族在几千年里创造出来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不能把它随便丢失。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多样性,才有了中国的今天。
??? 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人类的趋同化正在迅速地扩展,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迅速消失,即使在我们过去认为很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已经普及了电视,通了公路,那些以前很少和汉族接触的少数民族也学会了汉语和各类市场经济行为,而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正遭受着主流文化的冲击。这些东西的迅速消失,对于整个人类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以说,保护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全民族的意识。
??? 中国教师报:刚才您说到了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已经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了。这种情况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对策?
??? 滕? 星:最近,我刚作完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使用情况的调查,但是,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哪怕是在实验点,很多的少数民族文字基本上都已经不使用了。
???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曾经作过一个调查,采访了很多的少数民族的小孩子,但他们也是不会说自己的母语了。不过,大陆的情况比台湾要好些。我曾经到台湾各个原住民的部落中去作原住民教育调查,结果发现,他们那里45岁以下的人,都不会说自己的母语了。
??? 现在,台湾有一个恢复母语、母文化的运动,台湾原住民委员会每年都投入巨额的财政资金,花很多钱来恢复母语、母文化。他们还学习大陆,给这些原住民族创造了文字,但效果很差,因为这些原住民的年轻一代再去学自己的母语,就像学习外语一样,因为没有了语言环境。台湾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毕竟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到台湾的地步,在很多地方,少数民族还会说自己的母语,只是不学自己的文字而已。所以说,这个时期我们加强双语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中国教师报: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目前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 滕? 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能够在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去落实他们的民族平等,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同时,通过汉语学习,让他们能够融入到主流社会。主要目的,就是既让他们能够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又要保留他们的文化多样性,让他们获得一种民族平等的意识。
??? 但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一种数倍于单语教育的行为,不说别的,单从财政投入上讲,就要数倍于单语教育。第一,实施双语教育,就要培养和培训同时会两种语言的教师,花费就要比培养单语教师的费用要大;第二,进行双语教育要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但这种教材的需求量不大,成本就高;第三,学生学习还需要有相应的课外读物,但是这种读物的需求量也不大,也需要有财政投入;第四,双语教育还要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比如说少数民族文字的编辑人员、媒介等。所以说,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各方面的投入都要数倍于单语教育。
??? 这就存在一个矛盾,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僻的国家级的贫困地区,搞单语教育的时候,经费就已经捉襟见肘,再搞双语教育,在目前的财政情况下,他们是无力承担的。所以说,双语教育如果落实到地方上,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承担的。但是,如果把语言文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讲,这种数倍于单语教育的财政投入,还是非常值得的,起码比不投入的损失要小。不然,当我们的语言文化多样性全部丧失的时候,想要再像台湾那样,再来投入,就会变得像学习第二外语一样艰难了。
乡土教材,要为教育的大多数人服务
??? 中国教师报:去年10月8日和11月24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分别下达了《关于协助搜集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函》和《关于报送协助搜集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有关负责人名单的便函》。这被认为是乡土教材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开始由民间走向官方,由您全权负责的“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中心”也开始筹建,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 滕? 星:中国的乡土教材源远流长。由于过去的官学并不发达,基本上都是私塾,很多乡间的秀才办学,都是自己编教材来教学。学校教育,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官学的性质越来越强,乡土教材基本上就没有了,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九年义务制教材。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中心”,就是要把一百年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各个地方编的乡土教材,都搜集起来,作为研究之用。第一阶段的搜集工作现在已经展开,研究工作也在同时进行。
??? 中国教师报:在民族教育领域,乡土教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 滕? 星:目前,我正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和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肃南二中作《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课题研究。按照经济文化类型的分类,西双版纳属于热带雨林的稻作农业方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属于高原牧业的生产方式。在这两个学校,我们先作经济文化类型的调查,经济文化类型包括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个民族都在某种经济文化类型下生存,并依靠它来运转和生活,这些东西,维持了几千年,它是某个民族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生态、人与人关系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们调查完经济文化类型后,就能知道什么知识在当地是最有用的,然后把这些知识拿过来,通过跟老师互动,采取参与式的方法,让老师和社会上的精英一起来编一本初中校本教材。这本教材,初中学生学习完,回到家庭,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都有帮助。
??? 中国教师报:怎样的知识才是当地最有用的?这些知识包括什么?
??? 滕? 星:这个课题,建立在一个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国家过去50多年的民族教育,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和他们的地方性知识,实际上是为选拔精英,为少数人服务的。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一般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够升入大学,其他90%的学生,最终要回到农村去。但是,他们又不认同祖辈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就成了一种“文化边缘人”。
??? 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属于乡土教材的一部分,建立在经济文化类型调查的基础上。比如在西双版纳种植橡胶特别挣钱,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希望学校教会孩子怎么割橡胶才能保证树木能够多割几年;如果搞旅游开发的话,他们希望学校能教一些民族舞蹈、规范性旅游方面的知识等。我们就把这些内容编入校本课程中,而这都是为上不了大学的那部分人服务的。过去,我们太无视地方性知识了。
??? 我们所做的校本课程课题就是要给加强地方性知识开出一个渠道来,做出一个模式,现在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已经到了编写教材阶段,这两所民族学校现在也做得还不错。
??? 中国教师报:你们编写教材,除了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还有什么必须遵循的原则吗?
??? 滕? 星:我们编写校本课程,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生计原则。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要有用,要能生存。在西双版纳,当地人这样描述那些“文化边缘人”:“干活不如老子,做饭不如嫂子,当顶门杠嫌短,当烧火棍嫌长。”在农村地区,我们的学校培养了很多这样的人。我们编写的教材,就是针对农村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而去给他们构建不同的地方性知识教材。让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人,回到家起码能够糊口,帮助家庭改善经济。
??? 第二个是生态原则,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生态之间的问题。不能让孩子读完书之后,回到家,说要想发财,行,咱家不是养了200只羊吗?增加到400只,不就翻一倍了吗?但是,这400只羊把草场吃没了,就完了。所以说,要想办法,比如改良草场、羊毛等。
??? 第三个是创新原则。因为文化是变迁的,不能老是固守陈旧的一套。比如西双版纳,过去是种水稻的,后来,由于办国营农场,开始种橡胶。最近七八年,随着国际橡胶需求量增大,价格直线上升,老百姓就把树林砍了,稻田毁了,全部种橡胶树,收入很高。但是问题出现了,一棵橡胶树就是一台抽水机,只要有橡胶树的地方,就会寸草不生;只要有一棵树,整个生态环境就都被破坏了。这就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而我们的教材,就有开放旅游的内容,教会他们用歌舞,用民族风俗,吸引游客,也很挣钱,但不破坏生态环境,这就是创新了。
??? 中国教师报:那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阻力没有?
??? 滕? 星:现在的基础教育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们去了以后,要想落实这套校本课程,必须对这套旧的评估体制进行改革。所以在做这个课题之前,我们跟当地教育局达成了协议,在我们的实验校里,参与课程的评估体制实行变革,同时争取评估老师的支持,大家都不去追求升学率,而是切切实实地处理好不能升学的大部分人和能够升学的少部分人的关系,处理好国家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关系,要做到这些方面的平衡。但是,要做到这些,很难,因为那些教师都是国家课程培养出来的,让他们使用地方性知识,他们都觉得很吃力。
?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两难”困境
??? 中国教师报: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前有哪几种类型呢?
??? 滕? 星:在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双语双文的长期双轨制教育,主要应用于有语言有文字的人口较多的民族,像蒙、藏、壮等民族,这是两种语言相平衡的教学;还有一种是过渡双语教育,主要应用于南方的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用本民族的语言辅助学习汉语,到了三年级或者六年级以后学习汉语,作为一种过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学习的桥梁。
??? 但是由于分法不一样,在四川凉山彝族和西藏地区,也被称为双语教育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是指全部的教学语言和教材都是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教材则是普通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翻译版,然后加一门汉语课。二类模式,是指所有的教材都用汉文版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再加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课。
??? 中国教师报:刚才,你说到了双语教育的两种模式,这种分法是否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呢?
??? 滕? 星:其实,这两种模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一类模式为例,把汉文版九年义务教材全部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这种教材教学,实际上只是文字变了,内容并没有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很多的内容都不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现在,我正在甘肃给英国海外发展部做一个中英项目,为教师编写教学指导用书,就是要增添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民族内容。
??? 比如说,我们的教材里面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在藏族地区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藏族学生就会问什么叫做缸,为什么要砸缸?因为藏族没有缸,连缸是做什么用的,他们都不知道。其实,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主要表现少年的机智和勇敢,藏族也有类似的故事。在我们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用书当中,就把当地的这类故事列了出去,教学的时候,学生便能明白了。
??? 现在,我们在做的就是培训当地的骨干老师来编写教学参考用书,等他们编完了之后,再让他们去教其他老师怎样去上好这些课。可以说,我们是在一边编写教材,一边培训教师骨干。
??? 中国教师报:现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是怎样的现状呢?
??? 滕? 星:在广西武鸣县,有一所壮文学校,已经有了50年的历史,是最早推行壮汉语文双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学校成立的时候,正赶上国家大力推行壮文,那时候很风光,后来不使用壮文了,挂着这块牌子,也招不来生,于是申请改成了广西壮族干部培训管理学校,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挂了一块牌子,叫做民族高中,高中比较火,维持下来了。这就反映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就是说很多少数民族学校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这也是中国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一个缩影。
??? 中国教师报:我们知道,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大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滕? 星:实际上,一般的少数民族精英分子或者领袖,他们一直都在呼吁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授课,建立本民族的学校,理由就是如果不这样,他们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就要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要消失了。这是他们的权利。但当学校建起来的时候,他们让普通老百姓孩子上自己语言学校,而自己把孩子送到汉族学校。
??? 这样,老百姓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他们要想脱贫首先把教育当成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能不能得到铁饭碗,能,我就用,如果不能就不用。这个问题很可怕,因为当少数民族老百姓都为了追求生存教育的时候,少数民族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 这就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想为了生存学习汉语,学习英语。一方面他又为了情感想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是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里,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 中国教师报:面对这种“两难”困境,我们有什么应对的方法吗?
??? 滕? 星:所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育,必须要做好两种语言的平衡,达到民汉兼通,民汉兼通是我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个宗旨,既不过分强调民族语言,也不过分强调汉族语言。但是,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不仅仅是学习双语,而是三语,因为还要学习英语。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学校里,总课时是一定的,如果多学一门语言,就会挤占别的课程的时间,多学了两种语言,就更受影响了。
??? 普通学校的学生学习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学生则要学习三种语言——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所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负担就加大了,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也有地方如内蒙古自治区摸索三语教学并进的方法,正在做着实验,这种实验需要很强的师资力量和资源配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却缺少相应的实施条件。所以说,如何处理好三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还要继续实验。
??? 中国教师报:民族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那您对于民族教育,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 滕? 星:实施民族教育,必须实事求是。比如怎样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问题,最近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叫做分类指导,顺其自然。但我觉得应该是,分类指导,双语教学,民汉兼通,共同进步。
??? 滕 星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暨民族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持“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
??? 学术代表作《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对具有异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细致研究的理论著作,开创了大陆经典意义上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先河。由其作为主编之一担纲主持编写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和《民族教育学通论》是民族教育学的奠基著作;他主编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一辑,共5本,于2001——2002年间相继付梓)是大陆教育人类学研究方面的第一套丛书。
??? 滕星教授秉持学术研究自由探索的人文精神与多元发展的价值取向,倡导“从书斋到田野”的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主张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人类学的课程,并身体力行地在多所大学普及人类学的知识。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7/0419/358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