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新闻网:构建多语教学和谐环境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07-04-20]  阅读次数:

一、整体原理与建构理论

????语言教学研究的进展之一就是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内的诸多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各部分合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结构,那么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部分的量变会引起整体的质变,但如果各部分合成一个彼此冲突的结构,那么,整体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由此,多种语言的同时教学,也应统一在语言教学这个整体中。

????另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由此“藏、汉、英”等多语种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通过语言的“同化”和“顺应”,打破原有的语言平衡,以求得新的语言知识结构的平衡,达到掌握目标语的目的。

????二、构建多语教学和谐环境,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1、多语教学与多语教学环境

????多语教学是指同时进行“藏、汉、英”三种语言教学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果却大都是高耗低效,不尽人意。由此,我们不妨尝试运用上述原理和理论来指导教学,结合教学实际,注意多语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和谐的多语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和利用多语教学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后的优化功能。

????2、多语教学环境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第一:语言和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建构主义者格拉斯·菲尔德认为:“知识不是被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个体主动建构的”。由此,我们应注意多语教学环境中影响学生建构语言知识的主要因素。藏族学生,由于同时学习藏、汉、英三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语言之间相互干扰的负迁移时有发生。我们教师应从语言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把同一个概念而不同语种的语言知识,加以比较、区别,充分利用“同化”和“顺应”等认知方法,排除相互间的干扰和冲突。例如将藏文中的“扎西德勒”、汉语中的“你好”和英语中的“hi”,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弄清在不同语种中的确切含义以及所使用的场合。通过“同化”和“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构建起协调、和谐的多语种知识网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求同存异,用分析、归纳、比较、判断等方法了解异同,排除负迁移,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并通过强化练习,把多语种的文化特征融合在语言技能训练之中,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验证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生活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和饮食习惯等不同,在年龄发育、个性、认知方式和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于内地汉族学生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在多语教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并有层次顺序,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低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性需要(高级需要),只有低层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语言知识的获取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和实现。藏族学生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成长性的需要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激之以情,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又要晓之以理,授之以法,唤起学生对成长性需要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外语价值观,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随着我国西部开发的不断拓宽和纵深发展,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农牧业、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针对实际需要,制定适合西部地区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适用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社会需要和文化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多变教学方式,探讨和研究多语种教学规律牞构建和谐的多语教学环境,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和质量。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GB/channel2/25/200704/20/6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