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教材的编写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转变,出现了各版教材百花齐放的状况,值得肯定。但教材的选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依据。尽管新的教育理念提倡走出教材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走出教材,拓展教学的空间,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目前师资水平整体偏低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教材在教学资源中的核心地位还无可替代。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教材的选用在课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教材选用的现状令人担忧。 忧思之一:教师和专家被边缘化,教材选用为行政部门所主导。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是行政主导制,校长负责制和校本管理也还只是一个概念。在实际管理中,校长的管理权限还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在教材选用等涉及部分人或团体既得利益的问题时,校长、教师,甚至是有一定行政职能的教研人员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因此选哪家出版社的教材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这种行政部门主导的教材选用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否认,很多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出自基层,也懂得一些教育的规律,但他们的认识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专业化,非专业人士是难以胜任的。在这方面谁最内行呢?当然是教师和教研员。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往往只有使用教材、接受培训、研究教法、诠释教材的权力,而绝对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力。而没有教师和教研员的广泛参与,这项工作是很难做得好的。 忧思之二:教材版本朝令夕改,给学校和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这里所说的负担既包括体力、脑力负担,也包括经济方面的负担。以前教材一旦选定,都会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虽然它有一些明显的弊端,就是内容多年不变,与时代的发展不同步,但它也有其可取之处,就是具有连贯性、稳定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教材选择的余地大了,粗看起来,好象是优胜劣汰,一种教材用了后觉得有缺陷,下一个年级可以马上换另一种。这好象很正常,也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又会发现这种教材的朝令夕改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因为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其编排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的安排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有一定的区别。每拿到一种教材,执教者都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它,熟悉它,如果教材不变,教师再教这一教材时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把它用于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同时对于学校来说,教材的频繁变动也增加了很多经济负担。众所周知,一套教材除了学生用书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配套资料,一套下来少说也要几十块钱。而现在农村学校学生的辍学是很普遍的事情,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积压一些教材和教辅资料,以前这些积压的教材可以延至下一学年使用,但现在不同了,只要一压下来,就是一堆废纸。这对于生源少、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小学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忧思之三:教材资料不配套,教辅脱节,浪费了师生的精力和资源。 教材和辅助资源的不配套是目前教师最感头疼的问题之一。一些出版社由于本身力量有限,教材出来了,但辅助资源跟不上。大家知道教材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已经不再是像过去一样仅仅是一本学生用书而已。它还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挂图、录音带、录像带、练习册,还有各种教具等。没有这些配套资源,教师要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是很难的。或许有人会说,没有这些可以自己做呀,但做一两件还可以,什么东西都自己做,既无精力,也不可能。比如很多学科的教学都要用挂图,但有的版本的教材没有;语文英语学科要用录音带,但在市场上买不到。再比如出版教材的单位没有出版练习册,那么师生只能到书店买一些其它出版社的资料来代替,但这种代替品往往与教材要求不相符,有的还出现了新书旧题的现象。这些对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是很不利的。还有个别学科甚至出现了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各唱各的调的情况,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引起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 忧思之四:各科教材婆家各异,互不协调,给师生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教材是一个体系,这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学科的教材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指各个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个学段的各科教材也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各个学科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物理、化学的教学就要用到数学的知识,物理、化学的知识也彼此互相应用。如果各个学科所用的教材分属不同的出版单位,可能会出现互不衔接的情况,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我们这里从小学到中学教材所涉及的出版社就有好多个,可以说几乎涵盖本省和各个全国性教育类出版社。不知是出于平衡各方利益的考虑,还是真的各个出版社在某个学科方面有其优势。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首先我们的决策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正确的教材观。一是对教材的选用要高度重视。就是说我们要把教材的选用当成课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来考虑,要讲求科学性和计划性,避免随意性,特别是要避免过多地与经济效益挂勾。教材的选用事关重大,决策之前应召开由基层教师和专家参加的听证会,不能搞长官意志,个别人说了算。要深思熟虑,在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教材;二是一经选择,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切忌朝令夕改。要淡化经济利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毕竟教育是公益事业,关乎国家的未来,不能有太多的功利色彩。 该是对教材的选用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临武县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