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官方语言在官方

发布时间:[2006-11-12]  阅读次数:

  国会新任期开始,除了又换上来好多新的脸孔,而且是国家独立后出世的脸孔;增加了好几位女议员,议事厅里从衣着的颜色、表达的方式,到发言的内容与角度都更多元;而重要的新气象,是许多新的更习惯于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议员,在国会里以双语发言。议事厅里,时而听到英语,时而听到华语,时而听到马来语。

  国会里听到几种官方语言的发言虽少,但原来也并非没有,我们还有好几位国会即席翻译在幕后耕耘。不同的是,过去用非英语发言的,多是那些被看作代表某个语言社群进入国会的议员,所谓的“马来社群代表”、“讲华语社群代表”,而他们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发言,又往往也被看作是对英语的掌握没有那么灵光。他们的代表性,很多时候因此被定义为缩小了,而不是扩大了。

  语言的问题在岛国长久以来是个政治课题,什么时候什么人用什么语言,很多时候难以随性,实际上,这些选择和决定背后总有些权衡考量。今天大家为议员可以自由以双语发言而感到宽慰,一切好似顺理成章,其实国会议事厅来到这一个阶段,蓦然回首,那是经过激烈辩论、积极争取、谨慎处理、默默牺牲的一段漫长路途,得之不易。它不纯粹是语言使用的选择,夹杂其中的许多历史转折,反映的也是岛国的许多“小动作”与大时代背景往往脱不了关系的处境。

  英国的档案馆记载了这样的一段插曲,那还是岛国尚未成国,准备争取自治、独立的年代。当时,四种官方语言自然也都还没有确立。立法会里有议员推崇多元语言政策,而不要独尊英语。1954年,总督尼诰不表赞同,提出引入多种语言的政策,在技术上的困难是必须要用至少四种语言的翻译,同时一旦非英语的部长受委任,又会带来另一些问题。另一名殖民地官员则坚持,如果英国总部在多元语言的政策上妥协,他坚信这将是英国对这块土地影响的终结。亲中国的华人将占上风,而到时的问题将不是是否给予这个小岛独立的问题,而将只是小岛从英国殖民地变成中国殖民地的问题。

  在1951年劳工党旗帜下当选梧槽区立法议员的一名印度议员则坚持,多元语言是在这个地方实行民主制度的重要原则,也是基石。这是人们原本应有的权利。议员也在立法会的发言中反驳关于多元语言会带来增加成本的问题,认为这是个次要的考虑。如果从原则上考虑,这是应该做的、是正确的,那么成本不应该成为执行原则的障碍。他也反对多元语言将造成族群之间的问题,因为人们要的不是只允许用英语以外的另一个语言,而是其他语言也得到公平对待。

  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当年争议的一些论点听起来不无令人熟悉之处。岛国经过选举自己的国会后,照理不同族群的语言权利得到维护。但是经过多年内外环境的互动和演变,非英语的使用和执行,给许多非英语使用者的感受,是形式上的维持比实质上的执行要多得多。

  如今物换星移,国会中非英语发言由多至少,由少至重新又多起来了。观察议事厅里坐听同僚发言的议员,即便是非英语发言时,需要戴上耳机听同声传译的也不多。总理让国会领袖允许议员发言时“转码”的决定,看上去似乎只是不拘泥的灵活处理方式,其实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用双语发言如果受到民众、议员本身和领导层认真对待,国会里用英语以外的官方语言发言,成了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那无形中将提升非英语的地位,在将它们“救活”的工程中,可以拉上一把。

  事实上,我们不仅仅是因为有更多华语发言而手舞足蹈,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无论英语、华语、马来语,都受到使用者和听者由衷的、相等的尊重。质量好的发言,加上质量好的翻译,才能显示岛国作为一个多元族群,有实质意义的多元语言的社会。而若干年后再看今日国会之举,总理的推动,国会领袖的动议,看不费力,却是政府一个重要的姿态。

(作者为本报采访主任) http://www.zaobao.com.sg/yl/yl061112_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