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首先是对语言的运用,因此语言学方面的分析对于任何一个新闻报道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而自索绪尔以来,语言学家的研究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语言在“所指”之外,还有着丰富的“能指”;而且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一次次的“复制”、“拷贝”能不断地加重语言的“能指”功能。也就是说,语言在除了说明是什么之外,还能表达什么;一个语词在运用的过程中,会被附上表达者各色各样的心理色彩或意识色彩。有些语词的“能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被逐渐固定下来,就成为特殊用词,专门指代某类“意识”。换了一个时代,社会背景虽然不同了,但使用者再用这类语词,虽然言者可能无意,听者却可能“听”出言外之义来,因为该语词的“能指”仍会把其所指代的意识明确地表述出来,这是语言隐性功能的一种体现。
语言隐性功能进一步说明了语用和语境的密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里都可以找到社会发展残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即残留在语言中的旧时代意识。当人们再使用这些语词时,旧时代残留下来的这些意识会随着语言的传播进入新的社会环境,发挥“新”的作用。因此,身处时代前沿的新闻记者要特别留意语言的隐性功能,以防“言外之意”让自己的报道成为“他者”意识的入侵场所,自己成为“他者”意识的传播工具。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江西一妇女报编辑用“弑夫”一词作标题,来报道一女子杀夫事件。《当代汉语词典》给“弑”字的解释是:“(书)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君—~父。”①显然,这样一个建立在“三纲五常”之上、带有典型封建意识色彩的特殊语词出现在当代的妇女报上是极不应该的。然而类似的错误在当下的媒体上并不少见。2006年2月23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的深度报道《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标题中的“魔鬼”一词就隐含着浓重的封建歧视色彩。该报道被视为南方周末2006年年初最有影响的深度报道之一,通过百度搜索可找到转载此文的网页约8440篇,其中包括传统媒体网站、门户网站和其他各类商业网站。但对“魔鬼”这个“媒体赋予周末徐萍的称谓”,只有妇女传媒监测网提出了质疑:“她不是魔鬼,她是魔鬼受害者。”②以这样带有明显歧视意味的语言进行报道,只会强化社会的不平等,因为“语言是表达法律、政策的形式,也是我们性别养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我们通过语言实践形成关于性别、身份、主体位置等思想认识。”③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新闻媒介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兴起,我国新闻传播队伍整体素质明显下降,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用不规范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一些地方媒体,由于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较为正规的语言训练,报道中的错字、错句很多。2004年国内某晚报曾举办过一次读者有奖“纠错”活动,但让举办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其“错”过多,公布的举报热线几近打“爆”,最后报社只好采取“只承认小错”的方式,硬着头皮草草收场,导致舆论哗然。二是语言运用过于“随意”,毫不在意语言的“言外之意”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一些带有特殊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往往被视作“时尚”语汇流行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如“钦点”一词,用百度搜索,可找到运用该词的相关新闻约20900篇,可见其使用频率之高。然而仔细考查,多数使用者却并未意识到自己语用的错误,更未意识到其间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钦点”的“钦”字有两个意思:“①敬重:~佩—~敬—可敬可~。②旧指皇帝亲自(做):~赐—~定。”④“钦点”用的是第2个词义。该词所蕴含的封建色彩一目了然。在时下的新闻报道中,该词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出现在与一些国家元首有关的新闻中,是以“指皇帝亲自(做)”之义进行比喻。如上所言,其中内含着一种隐喻———通过元首与皇帝之间相似的地位进行类比,隐喻其行为的独断专行。如:《小泉欲“钦点”接班人官房长官安倍晋三被看好》:“日本媒体认为,小泉此举一方面使自己在9月总裁选举之前保证足够的发言权,另一方面有‘钦点’下任总裁之嫌。”“但他(安倍)否认小泉借此‘钦点’自己为接班人。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于1987年点名指定竹下登为继任总裁。日本媒体因此推测,小泉试图凭借在党内的压倒性优势,重演‘钦点’接班人一幕。”这里隐含的“语义”其实很明显:小泉“试图凭借在党内的压倒性优势”来实行“独裁”。同样的例子还如:“弗格森是最后一个未经布什‘钦点’的美联储理事。他的出局意味着整个美联储决策层都落入了布什的掌控之中。”与上例同出一辙。语言的运用联系着一定的社会背景,与这两国的“民主”社会背景相联系,明显可以看出报道者的反讽之意直指动作执行者的“独断专行”。
在第二种情况中,运用者截取“钦”字的“亲自(做)”之义,与“点”组合成“亲自指定”之义。“亲自指定”一词是指行为人一般不做此事,而这次特地来做(来指定)。这明显是种错误的用法,因为“点”就是“在许多人或事物中指定”(5),“亲自指定”就应是“亲点”,但汉语中没有“亲点”一词。在搜索到的文章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这个意义。这种运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在一些特殊人物的身上,如《沃恩斯目睹德国后防表现克林斯曼钦点核心盛名难赴》、《琼瑶钦点张韶涵演“紫菱”男主角瞄上韩星》、《〈天使任我选〉启动吴宗宪钦点谢娜主持》。另一类是用在一些特殊的单位或部门上,如“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这次被央视‘钦点’,导演30集电视连续剧《施琅将军》。”“2002年下半年,张伟勇远赴东帝汶维和,因在东帝汶维和期间表现突出,此次他被公安部‘钦点’,再次远赴海地维和。”这是一种省略用法,省去动作的实际实施者“……的(相关负责)人”。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种错误的运用近些年似乎颇为时尚,屡屡出现在一些与我国领导人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如《朱总理“钦点”小莉》、《温家宝记者会花絮:钦点“鲁莽”台湾记者提问》、《黄菊钦点农产品股改方案承诺回购可能成标本》等等。这种错误的运用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这个词语所特有的封建意识不利于我国领导人的形象,若被别有用心者引用,更易产生歧义。
新闻报道语用不规范极易造成整个社会的语用混乱。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所面临的危机时,就认为“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喜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就明确规定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现代汉语的语用规范。《苏州日报》不仅开办《有错必纠》栏目鼓励读者“捉错”,报社总编辑甚至派人慰问义务“捉错”的退休老教师,这说明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正视新闻报道的语言问题(6)。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新闻语言的隐性功能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而这种社会职责却是要通过各色各样的新闻语言来实现的:好的语用会强化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实现,而不良的语用却可能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就必须加强新闻人的语言运用的“把关”意识,严防语言运用中因“言外之意”而在无意间造成不良的影响。
再如,在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新闻中,有两个常用的词语:“亲民总理”和“平民总理”。仔细审视两词所表达的词义,笔者认为用后者比前者要好。因为这里的“亲”字就有隐含之义。“亲”在这里作“亲近”之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是在差异中被界定的。“二元对立是人类思想的基础,是表达意义的基石。”(乔纳森·卡勒语,1976)通过对语词的二元对立进行聚合分析,能揭示深藏在语言之中的隐性意义(7)。“近”是由与之对立的“远”来确定的。在二元对立中,意义往往是由负面来确定的。在“近”与“远”这一组概念中,不论意义由哪一方面确定,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两词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距离感。也就是说,不论再怎么“亲近”,都不是亲密无间的。因此,该词作为动词在表示动作时,往往还表达着动作的实施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在“亲民”一词中,动作的实施者是处于主动地位,接受者就被放置在被动的地位。由此可见,该词所带的隐义与温总理朴素的人格都是有背离的,而“平民总理”一词就没有这样的隐义。所以在报道中,用“平民总理”代替“亲民总理”,更能准确地表现出温总理心系人民的形象,也更能准确地传达出新一届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一些权威媒体的记者就比较注重两词的差异,如在中新网与两词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前者与后者的比例是6/21,远远低于百度搜索所调查到的两词运用比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和“文章”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词所负载的不仅是记者个人的观点,还反映着自己所处社会背景的意识形态,而新闻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又加重了语词隐义对社会的作用力。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素养,新闻媒体也必须严把语言“关卡”。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就应是一个合格的语言工作者,正确使用语言,传递正确的“言外之意”,才能担当起自己应担当的责任,发挥媒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注释:①④(5)《当代汉语词典》第1017页、88页、21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冯媛:《二月:欢快和沉重的交织》,《中国妇女报》2006年3月6日
③艾晓明:《语言、性别与批判性的话语分析———〈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译后记》,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
(6)汪兆龙:《赞〈有错必纠〉》,《新闻战线》2006年第4期
(7)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